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在肋缘下摸不到。
脾脏主要生理功能有:
★储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平静状态下脾脏储存血液。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脾脏收缩,将血液排入血循环,以增加血容量和浓度。
★生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别是在部分急性传染病的
发病期,脾脏肿大,具有吞噬作用,能消灭细菌并产生抗体,增加机体免疫力。
★破坏衰老红细胞,释放出胆红素,并将分解出的铁质储存于脾内,调节铁代谢。
★调节骨髓造血功能,维持血细胞的平衡。
正常脾脏的肋间斜切声像图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外侧缘呈向外突的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脾门区可见脾静脉的管状无回声区。脾动脉较细常显示不清。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小的点状回声,回声较低,一般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回声。
脾脏的测量及正常值:
★长度:即脾上极最高点至脾下极最低点间的距离,正常值范围为8-12cm。
★厚度:即脾门至脾门对侧缘最大的切线距离,正常值范围不超过4cm。
★宽度: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正常值范围为5-7cm。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女性多见,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也有毛细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它的基本病理表现为小的毛细血管增生扩张,血管内皮细胞受压变扁,血管腔内充满血液,并可见血栓形成、梗塞、感染、纤维化及钙化等继发性病变。那么在超声下,脾血管瘤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你得知道,随着血窦腔大小和纤维组织的比例不同,脾血管瘤对超声的反射也不同,相应的超声表现不一样。这是脾血管瘤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础及依据。
★当血管瘤内血窦腔较小而致密、纤维分隔组织丰富时,瘤体的回声比较高,分布比较均匀,中间可见细小管状或点状无回声区,呈细筛网状。
★当瘤内血窦腔相对较大、纤维组织成分相对比较少的时候,瘤体内部的回声比较低,外周可见稍高回声带包绕。
★而对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而言,它们的血窦腔都比较大。当大血窦存在时,瘤体内呈现相应的无回声区。无回声区多靠近瘤体边缘,这与恶性肿瘤的坏死不同,恶性肿瘤的坏死多为中心性坏死。当血窦腔内有血栓形成、纤维化、钙化等病变的时候,瘤体内部回声明显不均匀,可见条状、团状的强回声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