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男,52岁,因“左侧腋下结节3年,红斑、糜烂、溃疡伴疼痛8月余”于.6月就诊我院,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腋下出现一指甲盖大小红色结节,质稍软,无明显自觉症状,8月余前逐渐出现糜烂、溃疡,范围逐渐呈环形性扩大,无明显水疱、大疱,无坏死,伴轻微疼痛,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自诉曾自行外用“草药”治疗,皮损无明显好转,糜烂面有自愈倾向,但反复发作。近3月范围较前明显增大,医院就诊,诊断不详,曾“口服抗过敏药及外用激素药膏”治疗,皮损无明显改善。患者既往体健,无面部外伤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查体:体格发育及营养良好,其他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腋下见两处不规则红斑、糜烂,呈环形分布,边界尚清,部分呈浸润性。辅助检查
1.血常规、生化:未见明显异常;皮损处真菌检查、T-SPOT、结核菌素实验(PPD):均阴性;
2.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3.皮损处病理检查:角化过度,表皮增生肥厚,真皮浅层密集上皮样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见多核细胞,伴纤维化改变。呈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病理改变。PAS(-),抗酸染色(-)。
诊断及治疗
诊断:根据临床及病理表现首先考虑扁平寻常狼疮;治疗:在征求患者同意后,给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予三联疗法口服异烟肼0.3/日、盐酸乙胺丁醇0.75/日、利福平胶囊0.45/日晨间顿服。治疗1月后皮损明显好转,患者目前仍在进一步治疗随访中。①治疗前
②治疗1月后
讨论
寻常狼疮初发症状不典型、皮损形态多样,临床上常被误诊,结合PPD皮试、T-SPOT、组织病理+抗酸染色、组织培养、PCR检测等多种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结核杆菌培养及PCR检测阳性率较高,余辅助检查检出率均不理想,但结核杆菌培养周期长达8周、结核杆菌PCR鉴定需专业机构开展,可能会耽误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疾病千变万化,有时候给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往往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给予治疗性诊断。该病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理表现初步考虑诊断皮肤结核,但由于抗酸染色阴性,诊断证据不足,在征求患者的同意后给予抗结核治疗,治疗1月后,皮损明显好转,进一步佐证了临床诊断。杭州三院皮肤科
供稿张小燕‖图片张小燕
编辑雷杰豪‖审稿宋秀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