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陈熠学术渊源与创新
附录三:陈熠“调神解郁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经验
“调神解郁法”由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陈熠教授提出。该法源于祝氏流派的学术核心“自然疗能与本体疗法学说”。陈教授在此基础上自创调神解郁汤,旨在疏肝解郁,调和气血,从而激发、修复、调动人体自身抗病能力。银屑病属难治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白疕”,以浸润性红斑上覆以银白色糠秕状鳞屑,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为临床特征,病因不明,病机复杂,主要与气血失和有关,并伴肝失调达。陈熠医师运用“调神解郁”法治疗银屑病,并根据患者兼症、皮疹性质及位置的不同加减用药,同时加以心理疏导,疗效显著。
1“调神解郁”学术思想
“调神解郁法”由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陈熠教授提出,在临床上该法被用于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均取得显著疗效。跟师学习十余年,惊喜地发现,“调神解郁法”对于皮肤病学科中较为难治顽固的银屑病的治疗亦有出人意料的疗效。
“神”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神”主要指人体生命活动,狭义的“神”通常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早在医典《内经》之《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如下论述:“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针石是举例,包括汤药)。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有这样一段阐述:“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施治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之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废墟已尔,是即所谓神不使也。”因而疾病的发病关键在于“神不使”[1]。故陈师认为,“神”除广义及狭义之意外,还是人体各种抗病的能力,使机体保持健康的总称。“神”无法正常发挥监控、防御、抵抗、自愈机体的能力,是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最重要是保持“神”的旺盛,使患者从“神不使”回到“神复使”,即可控制病灶,缓解症状。因而养生保健,治疗疾病关键都在调神。
关于解郁,《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其师陈苏生也提出:“人体的脏腑气血津液,无一不在升降出入运动中,故内在环境,当以气血和谐为本,若气血和畅,则百病不生,如有拂郁,则诸病蜂起。”调神与解郁的相和之处,正在于一切皆以人体气血的冲和流畅为根本。顺应气血流畅的规律去疏导,则气血调达舒畅,故阴阳平衡,神自生,神能使[2]。根据“调神解郁”的这一理念,陈教授在陈苏生老先生的疏肝和络饮的基础上自创调神解郁汤,旨在疏肝解郁,调和气血,从而激发人体自身抗病能力。
2银屑病病因病机
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是一种顽固难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浸润性红斑上覆以银白色糠秕状鳞屑,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为临床特征[3]。一项专业调查显示,我国银屑病患病率为0.47%,59.80%的银屑病患者认为银屑病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4]。因而,越来越多的皮肤科专科医生投身于银屑病治疗的研究工作中。在临床上,银屑病的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且疗效欠佳。中医中药对于银屑病治疗的疗效开始受到更多患者和医家的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