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学术期刊EmergingMicrobesInfections报道了中国第一株“超级真菌”—耳念珠菌的临床感染病例。该研究由我科微生物室王辉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广华研究员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对“超级真菌”中国菌株BJCA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了其形态、毒力因子、耐药性和致病性特征。
耳念珠菌(Candiasauris)是年日本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病原真菌物种,因其具有多重耐药表型(对目前临床常用的三大抗真菌药物均具有耐药性)、引起的菌血症病死率高(高达60%以上)和治疗失败率高、常规方法诊断鉴定困难(易被商品化鉴定系统Vitek2,API20C-AUX,MicroScan和BDPhoenix等错误鉴定为其他念珠菌C.haemulonii,C.famata,Candidaguilliermondii,Candidalusitaniae,C.catenulata,C.sake和Rhodotorulaglutinis),因而被称为“超级真菌”。近年来,“超级真菌”的生态源头尚不清楚,其能快速适应并可长期定植于环境物表、人体皮肤和黏膜表面。洗必泰(0.05-4%)是耳念珠菌较好的抑制剂,但目前无有效清除感染或定植患者耳念珠菌的方法。“超级真菌”在全球不同国家快速传播,医院内感染。截至目前,至少20个国家已有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病例的报道,其中包括日本、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图1)。耳念珠菌能长时间存活于患者和医院设施表面,若感控措施不力易于导致院内暴发性感染,引起了全世界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及疾病防控部门的高度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