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年12月23日,《环球时报》社举办年年会。本届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破解百年变局”为主题,邀请百余位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围绕4个重大议题进行深度探讨。本版将连续4天刊发相关内容,以飨读者。今天刊发的是年年会的第一个议题“人口、产业与市场: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从人口着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杨雪冬(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需要从人口开始。人口是理解一个政治现象的最基本要素。我们谈现代化的时候,讨论的是一个群体的现代化。如果忽视对人口、人群的理解,是无法展开现代化路径的。更为重要的是,人还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要素。我们谈现代化的时候,也是在讨论怎么使这样一个特定群体主动参与到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之中。从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现代化路径?是因为有着把人口转化成人民,继而凝聚共同的人心的不同过程。实现现代化有很多路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的现代化路径,就在于它能够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然后形成一个政治共识,产生集体行动。所有成功的现代化道路都是能够把人口、人民、人心三者有机结合的道路。陆杰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主要有三方面特点。第一,这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将重塑以往的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发达国家基于西方式现代化的独特经验,形成西方主导性的话语体系。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无疑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道路,基于人口国情创建出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第二,不是简单借鉴西方式现代化的做法,而是更加重视人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必须依赖高素质的人来完成,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也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演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第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和动力。巨大的人口规模代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过去,人口红利多被看作是劳动力的数量。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巨大人口规模在现代化过程中对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原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今年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第一,少子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平均1个家庭生6个孩子减少到现在平均1个家庭生1.1个孩子。同时,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从年的35岁提高到年的78.2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分别下降至5.0‰、7.1‰和16.1/10万。我们已经进入长寿时代。第二,老龄化。截至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8亿,占总人口的19.8%,我们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整个人口年龄结构也随着老龄化发生变化,少年儿童人口目前超过2.5亿,到本世纪中期以后可能会减少到1.5亿以下,我们已经从传统的“养小社会”转为了以养老为主的社会。第三,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日益活跃。流动人口总量从年的2.21亿人增加至年的3.76亿人,10年净增加69.7%。年,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到3.84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7.2%,即超过1/4的人口在流动迁徙,且很大一部分在向城镇或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盘活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激活了劳动力自身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人口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星半点。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我国稳定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从年起高考的报考人数、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都超过万,我们也进入报考、毕业“双千万”的时代。可以说,我们毕业的大学生是全世界人数最多的,14.12亿人中有约2.4亿名大学毕业生,不到6个人里面就有1名大学生。人口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人力资本日渐雄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源。以上四个方面,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是并存的。如何充分发挥机会、从容应对挑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dnzm.com/wadwh/1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