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治疗赤面红斑证
调胃承气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
案例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患儿张某某,女,6岁,由其父母陪护来诊:患儿面色红赤,上至额,下至颜、旁及耳前,面如涂朱、下午重,傍晚时发热,体温波动在38℃上下,病已三年。曾到上海,医院求医,诊断为“远心性环状红斑证”、“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白细胞增多症”等,医治无效。归途至京,来门诊就诊。查患儿整个面部通红如丹,并且在面赤的基础上散在有直径约2厘米左右的深红色环状圈,略高出皮肤,不痛不痒,大便秘结、小便黄、舌尖红绛苔黄,脉弦滑数。辨证为阳明胃肠积热郁蒸于阳明经脉所致,正第48条所言“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此指邪热)怫郁在表”之证。遂投调胃承气汤加大青叶治之。
芒硝4克(分冲),酒大黄3克,炙甘草3克,大青叶9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服。
二诊:服上药3剂后大便已通,傍晚潮热已无,面赤有减。效不更方,继投前方,酒大黄减为1.5克,芒硝减至3克,加葛根6克。
三诊,服上药3剂后,面赤消失如常人,患儿只觉面部灼热,余无不适。治以调胃承气汤合升阳散火汤合方之义,小其制:芒硝1.5克(分冲),酒大黄1.5克,炙甘草2克,柴胡3克,升麻1.5克,羌活1.5克,赤白芍各4克,葛根6克。水煎服,日一剂,日三服,药后诸症皆愈,返回家中,其后病未发。
按语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伤寒论》中论面色赤的条文有3处:内真寒外假热,阴盛格阳的通脉四逆汤证中的“其人面色赤”(其赤如饰);二阳并病后转属阳明的“面色缘缘正赤”;“阳明病,面合色赤”。可见面色赤有真假寒热之分。本案面赤责于阳明,后加葛根者,取“火郁发之”,并引药入阳明经脉之中之义。笔者曾用调胃承气汤加减治愈燎面症数人(病人自觉面部灼热如火燎之感),均据仲景所言“阳明病,面合色赤”之意,因阳明经脉与面部关系十分密切。
-END-
扫码添加书茶医舍
回复会员
进入书茶医舍会员群
更多惊喜红包、礼品等你来抢~~~
:裴永清著,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4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