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对患者而言,除了疾病自身带来的病痛之外,从本质上来说,该病可以累及任何组织或器官;此外,机体很容易被感染,就连伤口也可能难以愈合,造成面容受损……不仅如此,治疗过程中使用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带来让人变胖、皮肤变薄、多毛等副作用。这些对患者来说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去承受......
01
红斑狼疮的6种分型
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疾病谱性疾病,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深在性红斑狼疮(LEP)、新生儿红斑狼疮(NLE)、药物性红斑狼疮(DIL)等亚型。02
为什么叫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为面颊部出现蝶形红斑,而“狼疮“”的名字正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该病的面部红斑表现,像是被狼咬伤所致。而除皮肤损害以外,红斑狼疮的病变还可累及多脏器官和系统。
03
主要了解下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致病机理复杂的自身免疫疾病。
其特征是自身免疫耐受丧失和形成特异性自身抗体,导致多器官炎症。
年发表在NatureReview杂志上的数据显示,SLE的全球患病率较前有增加趋势,可以归因于诊断能力提高——免疫检测技术的进步。
图片来源:Pixabay
对SLE疾病的认识提升、标准化分类标准的发展和能够获得专业治疗和护理,使得曾经可能被漏诊的轻度SLE患者能够在早期得以识别。
目前全球SLE患病率范围在3.2/10万人~.5例/10万人;不同种族与地域间患病率存在差异。在中国已有的流行病学资料中显示,中国患病率为40/10万人~70/10万人。
04
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因素有哪些?
目前研究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病毒感染、药物、生物制品及血制品、情绪及心理状态等)、性激素异常、行为方式及社会心理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图片来源:漱玉平民设计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有种族和地区性差异,其中亚洲人的发病率偏高。
SLE患者的一级亲属及同胞的发病风险要高于正常人群;雌激素对SLE的发病起重要作用,故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病。
生育年龄女性与同龄男性患病比例约为7:1~9:1。SLE患者在经前、妊娠期、产后常有病情活动和加重情况发生。
老年人患病较少见,老年患者多发病缓慢,病情轻,发生严重的肾脏及神经系统损伤者较少。
05
红斑狼疮会遗传吗?
尽管SLE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根据大量研究来看,SLE的发病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而且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假设当家庭中某一成员患SLE,则其他成员的发病率增加,有5%~12%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发病。
同卵双生同胞的SLE发病一致率为24%~58%,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的2%~5%。
这些显著差异说明,遗传因素在SLE发病中发挥着作用。
在同卵双胞胎中,共同的患病率可达到25%,但最高的一致率也仅有58%,说明环境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研究证实。
遗传病指的是完全或大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且需要排除环境影响因素;固然有诸多基因通过常染色体遗传来影响SLE的发病,但SLE更多取决于环境、感染等因素。
所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遗传因素影响,但不是遗传病。
06
如何正确看待红斑狼疮?
①红斑狼疮确实不是小病,需要认真对待,要尽早寻求医生帮助。
②红斑狼疮不是癌症也不是绝症,万一不幸患上,不要气馁,别因为疾病引发心理障碍。
③完成全面的诊断,充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④坚持规范的治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⑤规律复查,监测药物副作用,避免日晒、冷热刺激、外伤和外部感染。
写在最后,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家不必再闻“红斑狼疮”色变,认真对待,谨遵医嘱。
注:
.Carter,E.E.etal.()TheglobalburdenofSLE:prevalence,healthdisparitiesandsocioeconomicimpact[J].Nat.Rev.Rheumatol.doi:10./nrrheum...[引用日期]:年12月26日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4(4):-.[引用日期]:年12月26日
.TsokosGC.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J].NEnglJMed.Dec1;(22):-21.[引用日期]:年12月26日
小亿:(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