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环形红斑治疗专科医院 >> 环形红斑常识 >> 我要说脂溢性皮炎是干皮你们会不会觉得我是

我要说脂溢性皮炎是干皮你们会不会觉得我是

 

不过,这话并不是我说的。

这是科学出版社年出版的由著名皮肤病学专家吴志华教授主编的《皮肤科治疗学第2版》关于痤疮的鉴别诊断里提到的一点内容:

不过,在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的确是无比激动的!因为有了大咖的支持,我特么憋了至少一年的一个观点终于可以大大方方的讲出来了!那就是:出油多的皮肤不一定是油皮!!!单纯看皮肤出油量来判断皮肤是干是油的都是耍流氓!!!(这话,平时可是只能私底下跟铁粉们偷偷聊聊,公开讲怕是分分钟要被喷出翔的)

所以,为什么当全天下的人都在围着这个流氓言论转圈的时候,我却会有一个如此大逆不道的观点憋在心里呢?

因为我发现无论是从各种实践经验里观察到的,还是从皮脂的物理性质上推断出的,甚至是目前已知的部分实验结果来看都在不约而同的指向一个结论:单靠皮脂的封闭锁水能力并不能达到良好的保持皮肤水分的作用!至少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有用~

高能预警:不想看论证过程的,可直接拉到最后的太长不看。

1.先说皮脂与保湿性能相关的物理特性

首先,皮脂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简单说,皮脂是一堆脂质的混合物,通俗点说就是一堆油性物质的混合物。

经过测定,人体皮脂的三大组成成分是甘油三酯57.5%(含游离脂肪酸,但游离脂肪酸所占的比例个体之间变化较大)、蜡酯26%和角鲨烯12%。

甘油三酯:你可以理解为就是咱们常说的各种油,动物油啊,植物油啊都算。质感嘛,固体的你就想象一下猪油或者牛油,液体的想象一下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什么的,嗯,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啦~

更直观一些:

固体的甘油三酯

(猪油)

液体的甘油三酯

(菜籽油)

蜡酯:你可以理解为就是咱们常说的蜡。质感方面,固体的你就想象下蜡烛(其实化妆品配方表里常见的鲸蜡、蜂蜡也都是这种东西,只是生活中不常见),液体的话想象下荷荷巴油。

是的,它们摸起来也都有油滑的感觉。

更直观一些:

固体的蜡酯

(白蜂蜡)

液体的蜡酯

(荷荷巴油)

咿?照你说,这蜡酯和甘油三酯看起来都差不多嘛,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名字?

因为蜡酯和甘油三酯的化学结构有很大差异。

蜡酯是一个脂肪酸+一个脂肪醇形成的酯,甘油三酯则是三个脂肪酸+一个甘油形成的酯(脂肪酸的种类和比例的差异造就了各色各样的动植物油脂),所以,虽然乍一看都是油,也都可以是来自于动物或者植物,然而,甘油三酯吃多了会让你长胖,因为它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而蜡酯则不能被吸收,它的用途也就只能拿来做个润滑油啦,配个保湿霜啦神马的。

嗯,这也是荷荷巴油区别于一般植物油的最大特点,也是它比一般动植物油更不容易氧化变质的根本原因。传说中,它和皮肤相容性好,适合用来溶解去黑头,其实也是这个原因(然而,实际上在相容性这方面它并不比普通的动植物油有太多优势)~

角鲨烯:这个是从鲨鱼的肝脏里发现的一种油性物质,因为结构上有大量的不饱和化学键,所以特别不稳定,但是,人们还非常想利用它,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把它改造成了角鲨烷,也就是通过化学手段把角鲨烯里的大量不饱和化学键变得饱和起来,自然也就稳定咯~对,化妆品里特别常见的角鲨烷就是这么来的,这也是传说中“角鲨烷和皮肤亲和性很好”的根据。

2.所以,这些东西在皮肤表面能起到的封闭锁水性能到底如何呢?

这是从国内某业内公司公开发表的文献里找到的各种油脂成分的测试数据,虽然每一种跟我们皮脂的组成肯定都不完全一样,但用来参考一下还是够用的:

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在恒温恒湿箱中,定时观察计算涂有测试油脂的滤纸下的水分丢失率,实验装置如图:

虽然看着简陋,但其实比起国内目前使用最多的利用3M胶带模拟角质层评价产品保水能力的方法还是靠谱很多的,起码这测试的真的是油脂或产品膏体对其下保护的水分的封闭性能,而3M胶带模拟角质层法却只能测出产品对其自身水分的保持能力。而且这套实验所得数据跟我平时的实践经验也比较接近,所以,整体上可信度还是很高的(这方面公开发表的研究非常少,这篇也已经算非常良心了)。

从上表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以下三点:

封闭保湿效果最好的油脂是凡士林,跟我们皮脂没有一毛钱关系的凡士林!

除了个别的液态油脂以外(比如白池花籽油、C12-C15醇苯甲酸酯就比较奇葩),半固态油脂普遍比液态油脂封闭保湿的效果更好(即便是白池花籽油和C12-C15醇苯甲酸酯这俩液体油里的奇葩也不能跟厚实的凡士林相提并论);

同类油脂中,黏度越高封闭性越强;

而我们脸上的皮脂从质地和黏度来看,封闭性肯定是不及凡士林的,估摸着最多也就介于白池花籽油(相当于你脸上的甘油三酯)和荷荷巴油(相当于你脸上的蜡酯)之间。

其实,即便咱们脸上的皮脂能达到“封闭之王”凡士林的水平,在环境比较干燥的时候也无法HOLD住一整天(姑且算相对湿度30%以下吧),尤其是25岁以上的轻熟或熟龄人士。

毕竟有凡士林的保护也并不是就不会失水了,这个实验设定的相对湿度是65%,而这种湿度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我一个陈年老干皮啥都不涂都不会觉得干,但这种湿度下的凡士林居然也还是有一点点水分散失的:

就算不看上面的实验数据,那些在北方的冬天里抹过纯凡士林的大干皮们,你们摸着良心说,在那种情况下凡士林真的可以让你皮肤一整天水当当?

反正,我的脸是做不到的——在冬天湿度低到20%以下时,曾经尝试过涂纯的凡士林(哎~我皮肤是有多干,这种东西都能忍),虽然的确比质地轻薄友好的乳霜维持时间长,但如果中途不加其他措施的话,最多也就撑四五个小时就又开始觉得皮肤渐渐紧绷,干纹开始往外冒了。。。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有点怀疑皮脂的锁水性能了。

注意:这玩意儿虽然叫做凡士林XX霜,但里面的凡士林含量并不多,所以肤感比纯凡士林好太多,而锁水性能却也不能相提并论了,大家别弄差了:

咿?可是这里有个bug啊,你不是说过吗,我们脸上的锁水膜(皮脂膜)并不是单纯的皮脂,而是皮脂、汗液和部分表皮细胞里生出来的NMF的乳化体?

对对,这个还真是,所以,用单纯的油脂的封闭锁水性能来推断皮脂膜的锁水性确实不够严谨~

好在,这个实验里居然也贴心的检测了各种油脂做成乳化体以后的数据:

油包水乳化体

水包油乳化体

哎,为什么油包水乳化体的数据不够?因为,测了那一堆后就已经发现了固定的规律了:油包水乳化体下油脂的封闭保湿性与其单一使用时一致(或者说在油包水乳化体的情况下,你直接参考第一张图的数据就可以了);

变化比较大的是水包油的情况,尤其是角鲨烷的表现,它在纯油的情况下测得的数据是比较可怜的,基本上算倒数,不过在水包油的乳膏剂里却意外的名列前茅了!话说,一直觉得角鲨烷的保湿性能不怎么样的,难道真的还有探索空间?

但,不管是油包水还是水包油,只要变成了乳化体,除了角鲨烷这样的奇葩,它们的封闭性普遍还是不及纯油脂的状态的~

2.再说说体内实验的结果和一些人人都能get到的实践经验

1)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外用类似皮脂的脂质混合物并不能纠正由于皮脂腺缺失所引起的皮肤干燥:

对照组的正常小鼠在额外涂了三天类皮脂的混合物(主要是甘油三酯、硬脂醇硬脂酸酯、胆甾醇棕榈酸脂+丙二醇/酒精)后皮肤水合含量略有增加,而缺乏皮脂腺的实验鼠在用了三天后不但没有改善,还略有下降。。。

2)在人体测试中发现,成年人的前额比小腿皮肤的皮脂含量高很多很多,但水合作用方面却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或者说这种更高的水合作用和皮脂含量的相关性并不大;同一个部位,男性明显比女性的皮脂量要高,但水合程度上相差不大:

3)在同样条件下,青春期前的儿童角质层水合程度并不比正常的成年人低,甚至还更高,但他们的皮脂分泌却是很少的,因为皮脂腺还没开始发育。

可是没有测量对比,怎么知道小孩的角质层水合程度一定不低呢?

因为,角质层水合程度过低的话是会有明显症状的啊!轻则皮屑粗糙,重则干燥皲裂~当然,角质层水合度也不是越高越好,水合度过高的话屏障功能也会下降,还更容易被微生物感染,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环境湿度过高或者明明不缺水却拼命加持保湿补水产品的情况。

4.然而,在成人的世界里,我还是感觉皮肤出油多的人普遍比出油少的干燥问题少一些或者至少轻一些?

其实,这个感觉没错。

因为对角质层水合程度影响更大的甘油有一部分确实来自于皮脂腺所分泌的皮脂里的甘油三酯的分解。或者说,有一部分皮脂会转变成甘油,帮助皮肤吸水保湿。

只不过,内源性甘油除了皮脂分解这个来源以外,还有另外两个重要渠道:一种来自于叫做水通道蛋白3(简称AQP3)的神奇载体从体内的转运,一种来自于表皮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的分解,而这两个渠道都跟皮脂腺没有一毛钱关系,甚至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皮脂转化而来的甘油的重要性可能远不及AQP3。

还记得前面那套小鼠实验吗?缺乏皮脂腺的实验鼠在用了三天类皮脂的混合物后角质水分含量不但没有改善,还略有下降。。。

其实,那套实验还有另一波操作——分别对缺乏皮脂腺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外涂了甘油溶液,结果却是另一番景象:

从上表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缺乏皮脂腺的实验鼠在被涂抹了甘油溶液后,皮肤水合度大大提高了,尤其是当甘油浓度达到10%时效果最好,倒是对照组的正常小鼠涂抹后没有什么效果,有的还略有下降。PS:别看到这就想照葫芦画瓢的想用单一的甘油给自己“补水”哦,尤其是年纪大的,你真的有太多更好的选择~

相关的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动物实验就是往水通道蛋白3(AQP3)转基因敲除小鼠皮肤上涂抹甘油后也可以大大改善它们角质层水合异常的问题,因为这种小鼠本身缺乏AQP3,所以不能将甘油从体内循环转运到表皮中。

另外,还有一些人体实验结果也很有意思~

用清水冲洗后(冲洗时间小于5分钟),无论是皮脂腺丰富(比如T区)的部位还是皮脂腺缺乏的部位,甘油含量都会迅速下降,但相对来说,皮脂腺缺乏部位(比如U区)的甘油含量反而恢复的更快:

据说这就是口服异维A酸的人越是在富含皮脂腺的部位,越容易出现干燥症状的原因。因为异维A酸导致皮脂腺退化,然后皮脂肯定是不够用了,来自于皮脂的内源性甘油自然也跟着减少,其他渠道又不如皮脂腺缺乏的部位来的给力,所以干燥问题也就更严重咯。

太长不看

单纯按照出油量判断皮肤水油状况是错误的,因为出油多的皮肤不一定不缺水,而缺水的皮肤却一定是干燥的,脂溢性皮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出油多又干燥的皮肤,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外油内干”,原因可能是脂溢性皮炎,也可能是过度清洁导致的皮肤屏障受损,也可能是环境过于干燥,也可能是前面两者或三者的结合体,如何解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外油内干”型肤质,洁面乳、化妆水、精华液的护理基调请按干皮路线走,具体产品的选择还要看干燥程度灵活掌握(洁面乳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zm.com/wadzz/135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