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期日报。
印遇龙、江青艳等:丁酸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综述)TrendsinEndocrinologyandMetabolism[IF:11.]
①丁酸是肠道菌群和宿主代谢健康的重要中介;②丁酸的代谢调节功能涉及产热、脂质和葡萄糖代谢、食欲、炎症和肠道菌群本身,影响体重、身体组成和糖稳态,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③丁酸可被结肠和结肠外的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调节其代谢功能;④细胞层面上,丁酸可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下游信号,通过单羧酸转运蛋白被细胞吸收并作为代谢底物,还能通过调控转录因子PPAR和PGC1α以及表观遗传机制来调节基因表达。
ButyrateinEnergyMetabolism:ThereIsStillMoretoLearn01-15,doi:10./j.tem..12.
丁酸属于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的一种主要的代谢产物,在肠道菌群对宿主能量稳态的调控中有重要介导作用。TrendsinEndocrinologyandMetabolism近期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江青艳与团队的综述文章,从丁酸的产生、吸收、代谢,到其对宿主的代谢调控作用和机制,对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总结,推荐专业人士学习和研读。(
宇宙最酷Vera)丁酸或有助于抵抗新冠肺炎Hypertension[IF:7.]
①丁酸下调了SARS-CoV-2感染所必需的基因,如丁酸显著降低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和2型跨膜蛋白酶丝氨酸(TMPRSS2)基因的表达;②丁酸可能通过下调HMGB1的表达来抑制SARS-CoV-2的复制;③丁酸上调了TLR和其他抗病毒途径,如丁酸盐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调了IL1b、IRF7和干扰素-α/β受体;④参与ACE2脱落的金属肽酶ADAM17被丁酸上调,从而抑制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性;⑤高血压患者患新冠肺炎的风险增加,部分原因是产生丁酸的细菌逐渐耗竭。
ButyrateRegulatesCOVID-19–RelevantGenesinGutEpithelialOrganoidsFromNormotensiveRats-12-02,doi:10./HYPERTENSIONAHA..
高血压患者患新冠肺炎的风险很高,患者可能合并胃肠道症状,表明肠肺轴受损可能是新冠患者多器官病变的原因之一。Hypertension近期发表研究,发现丁酸可以抑制病毒感染、增强抗病毒免疫,而缺乏丁酸对抗病毒免疫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肠肺轴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开发新型抗病毒治疗手段有借鉴作用。(
周旸)Cell子刊:热量限制或为结核防治提供新手段CellMetabolism[IF:21.]
①在对结核分枝杆菌(MTB)高度敏感的DBA/2小鼠体内发现,适当热量限制(CR)能减轻小鼠肺部MTB感染相关症状;②一方面,CR通过增强免疫细胞对MTB的杀伤力,降低肺部细菌负荷;③另一方面,CR促进免疫代谢重组,使其更倾向于糖酵解过程,从而抑制脂肪酸氧化和mTOR活性,减少免疫细胞自噬;④多组学分析发现,CR还增强小鼠肺部细胞间连接和胞外基质的紧密性,限制MTB的传播;⑤CR有可能从免疫代谢层面用于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CaloricRestrictionPromotesImmunometabolicReprogrammingLeadingtoProtectionfromTuberculosis01-08,doi:10./j.cmet..12.
机体代谢状态(尤其是能量代谢)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易感性密切相关。CellMetabolism近期发表一项动物研究,在结核易感小鼠模型中发现,热量限制饮食通过免疫代谢重编程和增强抗结核免疫细胞的能力,可控制肺结核以及相关的炎症损伤反应。该结果从免疫代谢角度,为结核分枝杆菌治疗提供了开创性的思路,值得参考。(
周旸)Nature子刊:终生限食支链氨基酸或可减缓衰老NatureAging[IF:N/A]
①在早衰小鼠模型中,支链脂肪酸(BCAA,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较少的饮食可以改善代谢健康并延长寿命;②将低BCAA饮食给予中年小鼠后,小鼠代谢状态改善、衰老延缓,但是寿命并没有得以延长;③终生食用低BCAA饮食,可将雄性的寿命增加30%并延缓衰老,上述现象在雌性中不显著;④低BCAA饮食的雄性小鼠,骨骼肌中长寿相关通路受影响;⑤限制食用BCAA对于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尚待研究。
Lifelongrestrictionofdietarybranched-chainaminoacidshassex-specificbenefitsforfrailtyandlifespaninmice01-14,doi:10./s---2
蛋白质限制饮食对多种生物均有促健康、促长寿作用,但具体哪种营养成分发挥促健康作用缺乏定论。NatureAging近期发表一项基于小鼠的研究,发现限制食用支链氨基酸可以促进健康、延长小鼠寿命,对于雄性小鼠的促健康作用尤为显著。该结果对于开发促健康饮食、促进老年健康具有参考价值。(
周旸)肠道表观遗传老化具有人种差异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IF:12.]
①对例正常人的左、右结肠活检组织进行DNA甲基化分析;②在非裔美国人(AA,n=88)中,与左结肠相比,右半结肠表现出更快的表观遗传老化(1.51年);③在欧裔美国人中(n=40),与左结肠相比,右结肠表观遗传老化速度更慢(-1.93年);④在右结肠和左结肠中,分别鉴定出和个与人种相关的差异甲基化位点(DMP);⑤AA右半结肠的DMPs高甲基化(69.5%),而左半结肠DMP仅48.7%在AA中发生甲基化,或与AA右半结肠肿瘤形成、早发有关。
RacialDisparitiesinEpigeneticAgingoftheRightvsLeftColon-12-30,doi:10./jnci/djaa
不同人种间结直肠癌发病年龄具有差异。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近期发表研究,显示左右结肠的表冠遗传老化速度并不同步,而且这一非同步性具有人种差异,非裔美国人的右半结肠有更快的表冠遗传老化速度,或许与该人群结肠癌发病早、右半结肠肿瘤形成相关。(
周旸)Cell子刊:揭示耳念珠菌定植皮肤的机制CellHostandMicrobe[IF:15.]
①在耳念珠菌定植感染小鼠模型中发现,耳念珠菌可定植于皮肤深层组织间,具有长期定植皮肤趋向性,有助于逃避临床监测;②耳念珠菌四种分支(东亚、南亚、南美洲和非洲)的定植能力不同,在小鼠模型中的临床特征与流行病学结果一致,其中非洲分支的局部皮肤定植率最高;③IL-17R信号通路可促进角质细胞产生抗真菌肽,提高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从而防止耳念珠菌在小鼠的长期定植;④葡萄糖酸氯己定可预防并清除耳念珠菌定植小鼠皮肤。
MurinemodelofcolonizationwithfungalpathogenCandidaauristoexploreskintropism,hostriskfactorsandtherapeuticstrategies-12-31,doi:10./j.chom..12.
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兴的多重耐药人类真菌病原体,皮肤定医院中传播。CellHostandMicrobe近期发表的文章,构建了耳念珠菌定植感染小鼠模型,证实了耳念珠菌长期定植于皮肤深层组织,并揭示出IL-17信号可保护皮肤表面和皮肤组织内部免受耳念珠菌感染,或为治疗耳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策略。(
爱的抉择)转导组学——研究基因转移的组学新技术Microbiome[IF:11.]
①开发一种基于DNA测序的“转导组学”方法,可检测通过转导转移的微生物DNA;②该方法需要完整的微生态样品、该样品中经CsCl密度梯度离心法超纯化的病毒类颗粒(VLP),通过测序检测VLP中来源于细菌细胞的DNA;③在多种DNA转导模型系统和小鼠肠道样本中验证该方法,表明其可以检测出多种类型的转导DNA,覆盖肠道中主要细菌类群的DNA转导;④该方法可检测复杂群落中细菌之间实时水平的基因转移事件。
Transductomics:sequencing-baseddetectionandanalysisoftransducedDNAinpureculturesandmicrobia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