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环形红斑治疗专科医院 >> 环形红斑诊断 >> 潜水知识海洋生物伤害与治疗详解水

潜水知识海洋生物伤害与治疗详解水

 

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我保护的生存本能,当它们有意或无意地被侵扰时,通常会刺激到自我护卫本能,即生物的反击,比如刺伤、咬伤、毒素等。这些对潜水员造成伤害的“反击”被统称为海洋生物伤害。常见的海洋生物伤害主要来自水母、珊瑚类和海葵类生物。

水母蜇伤

随着全球温度、特别是海洋温度的上升和近海海水的富营养化,有毒水母数量和水母伤人事件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3亿人处于水母蜇伤的潜在危险中,仅澳大利亚一年即有数万人被蜇伤。

临床表现

轻度蜇伤仅表现为局部症状,中度或重度蜇伤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局部症状:蜇伤后立即有触电似的刺痛感,局部会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红斑、丘疹,斑痕多与触手接触方向一致,如鞭痕一般,瘙痒明显。严重致伤或有过敏体质者则会立即出现红斑、风团块、水疱、淤斑,甚至表皮坏死等,且剧痛难忍,继而出现全身皮肤潮红、奇痒等症状,一般经过10~20天可痊愈。

全身症状:中度或重度蜇伤后几分钟至几小时会相继出现全身反应,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的表现(如:不适、头痛、冷或热感、眩晕、运动失调、痉挛性或弛缓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谵妄、晕厥、虚脱或休克,严重者将导致死亡);循环系统表现(如:过敏反应、溶血、心律失常、心率减慢、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运动系统表现(如:弥漫性肌痛、关节痛、背痛、肌肉痉挛、腹直肌强直等);消化系统表现(如:恶心、呕吐、腹泻、咽下困难、唾液分泌等):眼部表现(如:结膜炎、球结膜水肿、角膜溃疡、羞明、流泪等),以及其他表现:过敏性肺水肿、过敏性休克、急性肺心病及肾功能衰竭等。

诊断

除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外,还可以尽快采集蜇伤部位留下的组织碎片,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无需染色)是否有水母刺丝囊。急救与治疗。

局部处理:立即上岸,用海水冲洗蜇伤处,勿用淡水,也可用热水(40℃)浸泡,不宜冰敷。不能用毛巾等擦拭,大的触手可用镊子等工具取走。救护者应戴手套,以免自己被蜇伤。尽快用5%的醋酸(或食醋)浸泡或湿敷蜇伤部位,持续至少30分钟或直到疼痛消失为止。口腔蜇伤应立即反复嗽口,眼蜇伤用大量淡水冲洗。

全身治疗:低血压患者立即注射乳酸盐林格液。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者,静注安定、给氧或人工呼吸以缓解症状。出现血红蛋白尿,可用速尿或甘露醇。

其他对症治疗:预防和治疗感染,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可静滴心得安(即普萘洛尔);心动过缓与窦房阻滞可静注阿托品;出现心衰时用速尿,一般不用强心药;过敏性休克应及时控制肺水肿。亦可适当应用升压药物,如阿拉明、多巴胺等;如疼痛剧烈时,用吗啡2~10mg或度冷丁25~50mg静注;严重肌痉挛者,10%葡萄糖酸钙或安定静注。

中草药治疗:据国内文献报道,马齿苋、穿心莲、龙胆草等对治疗水母蜇伤有效。

预防

遵守当地的安全告示,不用手直接抓或捞取水母。澳大利亚设计生产了一种水母防护服,穿着该服装后入水可有效预防水母蜇伤。海滨浴场可设置类似防鲨网的防水母网,只是孔径要更小一些。

海蛇咬伤

世界上已知约有50种海蛇,均为剧毒蛇,毒性非常强烈,纯海蛇毒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一般小于0.10mg/kg,在我国沿海以北部湾和福建沿海分布最多。海蛇毒与陆地蛇毒类似,也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中毒的人和动物出现肌肉麻痹,多以呼吸肌麻痹导致窒息死亡。海蛇毒不含心脏毒素,对心脏没有直接作用,对凝血过程也无明显影响,其引起的肌肉损伤以出现血红蛋白尿为临床表现,肌红蛋白尿在海蛇咬伤者中最常见。

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海蛇多栖居于近海暖水海域中,极少到离岸60km以外的范围活动,偶尔海蛇也会沿江上溯数公里。由于海蛇长期生活在水中,躯体后部和尾已演变成侧扁形,鼻孔开口于吻背,并有开闭瓣膜。与海中其他蛇形动物(如鳗鲡类)相比,海蛇遍身覆鳞片而无鳃裂,可借此相互鉴别。海蛇无鳃,靠肺呼吸,因此海蛇必须间隔一定时间到水面呼吸。海蛇牙较短(2.5~4.5mm),为前沟牙类毒蛇。绝大多数海蛇为卵胎生,个别种类到岸边沙滩产卵。除交配季节外,海蛇通常不会主动发起攻击。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局部无红肿、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全身中毒症状:四肢无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嗜睡、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严重中毒人员出现张口困难、舌头僵硬感、言语不清、讲话困难,甚至有牙关紧闭、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等症状。重度中毒人员有进行性呼吸困难。通常在被咬伤3~6小时时会出现呼吸肌麻痹,中毒者不能自主呼吸,多数中毒者都死于窒息

临床特点及病程经过:咬伤局部症状轻微或无任何表现,病情发展较缓慢,容易被忽视,但是一旦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病情将十分危重。因此,任何情况下的海蛇咬伤都是临床急症,绝不能掉以轻心。多数被海蛇咬伤人员在最初只有皮肤被刺感,局部无疼痛、红肿,被咬后0.5~1h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感到四肢沉重、全身无力、呼吸浅表短促,随后出现轻度呼吸困难、全身肌肉疼痛、四肢麻木、张口困难、嗜睡、眼睑下垂、复视、严重时有呼吸困难、紫绀,甚至呼吸停止、窒息死亡。有些被海蛇咬伤者在咬伤后3~6h可出现肌红蛋白尿,尿检时尿肌球蛋白定性呈阳性。被海蛇咬伤致死的病例中,25%是在咬伤8h内死亡,50%则在8~24h内死亡,其余25%在两天内死亡,个别病例死亡时间是在两天以后。

诊断

病史:有被海蛇咬伤史者,伤口可见针尖样毒牙痕,但有些潜水员、游泳者或海边涉水者有时不能看到或感觉到被咬,有些病人被咬处牙痕并不明显。

临床表现:神经毒症状,病情发展较缓慢,通常在被咬后0.5~1h出现。神经系统检查主要了解肌力、肌张力、运动功能、深/浅反射、神志和意识等情况;呼吸系统检查主要观察节律、频率的变化,特别要注意有无呼吸肌麻痹现象;海蛇咬伤肌肉毒症状明显,海蛇毒会直接损害横纹肌及骨骼肌,一般在咬后2h内出现全身肌痛、无力,3~6h后观察到肌红蛋白尿、少尿和高血钾症,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周围型呼吸衰竭,病愈后肌力恢复需数月。

实验室检查:可能会出现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增高、白细胞总数增高及中性粒细胞中毒性颗粒、血尿及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肝肾功能损害、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急救与治疗

被海蛇咬伤后切勿惊慌奔跑,以免加重蛇毒的蔓延和吸收,立即排出伤口内毒液、阻止毒液吸收入血以及注射抗毒血清是最有效的急救措施。

排出毒液:立即用海水冲洗伤口,如果有条件可用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可吸吮咬伤局部或用吸引器在咬伤局部吸引数分钟。但不能用刀具局部划开伤口再吮吸或机械吸引,以免加快毒素被吸收入血,加重中毒程度。

减少毒液吸收:应用“高压阻流技术”能有效地减少或阻止蛇毒蔓延全身,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有效急救方法。如被海蛇咬伤四肢,咬伤后应立即用宽幅布条、纱布绷带等在伤口周围作环形包扎,保持合适压力,以不影响肢体深部动、静脉血流为宜。高压阻流应一直保持到入院治疗为止。

抗毒治疗:注射抗蛇毒血清是当前最有效的急救治疗方法。澳大利亚等地有多种海蛇抗毒血清可供选择,但目前国内尚无海蛇抗毒血清面市。

中医药治疗:蛇伤成药,文献报道称海蛇药和广东蛇药等对海蛇咬伤有一定疗效。民间常用有效的中草药有七叶一枝花、半边莲、八角莲、田基黄、白花蛇舌草、徐长卿、两面针、蛇莓等。

激素的应用:以早期、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为原则,可选用:氢化可的松,每日~mg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ml中静滴;地塞米松,每日10~30mg,肌注、静注或静滴;泼尼松(强的松),每日30~60mg,分3次口服,冲击治疗后再服。

防治感染:海蛇口腔中含大量革兰阴性菌、破伤风杆菌等需氧及厌氧菌,需注意防治感染。

7-对症治疗:海蛇咬伤中毒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呼吸功能障碍时,吸入含有5%CO2的氧气,氧流量为1~2L/min,同时肌注新斯的明0.5mg,每日2~3次;自主呼吸停止时,及时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辅助呼吸。肾功能衰竭:出现血红蛋白尿时,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ml/d,使尿液碱化,减轻尿液酸化过程中的凝集现象;出现少尿时,在补足血容量的情况下,应用利尿剂,可静注20%甘露醇ml,或速尿40mg溶于葡萄糖溶液中注射;出现肾功能衰竭时,尽早采用血液透析,有条件时应使用人工肾。

注意事项

治疗中忌用或慎用以下药物:中枢抑制药(如吗啡、氯丙嗪、安定等),以免加重呼吸中枢的抑制;横纹肌松弛剂(如氯化琥珀胆碱、右旋筒箭毒碱等),以免加重呼吸肌麻痹;抗凝血药(如肝素、双香豆素、枸橼酸钠等),以免导致大量出血;有心肌损害时勿用肾上腺素,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因海蛇常在海边浅水域活动,应提高警惕、加以预防;海蛇在交配时最具攻击性,避免激怒此季节的海蛇;捉取海蛇前须先用工具固定其头部;可能遭海蛇咬伤的场合要事先准备抗毒血清和蛇药。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科医院
点滴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zm.com/ways/80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