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有些朋友可能会比较焦躁,因为天气一热,很多人太阳一晒,手臂、前胸等部位就会起小水疱,还感觉痒痒的,都不敢出门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是一种名为多形性日光疹的疾病。多形性日光疹是最常见的日光性皮肤病。
日光照射数分钟到数小时(偶尔数天)后出现非瘢痕性、瘙痒性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和(或)斑块,持续数天。
随着夏季延长、日照增多,皮疹常减少或消失。
为什么叫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顾名思义,它的皮疹是有多种形态的,不只表现为小水疱,可分为5种类型:
1.丘疱疹型:为簇集分布的丘疱疹和水疱,或有糜烂、渗出、结痂、脱屑,或呈苔藓样变,类似湿疹,也称湿疹型。
2.丘疹型:为密集分布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丘疹。
3.痒疹型: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结节,也有红斑和风团样皮疹。
4.红斑水肿型:为境界清楚大小不等的红或暗红色片状水肿性红斑,浸润不明显。
5.混合型:同时或先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皮疹。
皮疹长在哪里?
皮疹好发于面部、颈部、上臂外侧和手背这些位置,其他暴露的地方也都可能长皮疹,但平时暴露的部位常常没有皮疹。
每个人长皮疹的部位通常固定。
哪个季节爱发病?
通常在春季和初夏最严重,冬季常可完全消退。
什么人群比较多发?
女性发病略多于男性,多在二三十岁发病。
它是过敏吗?
目前多形性日光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作用光谱、免疫学变化、氧化损伤、遗传、DNA损伤的修复障碍等有关,推测是机体对光诱导的内源性皮肤抗原产生的迟发性过敏反应。
具有遗传易感性。
如何治疗?
较轻的患者可以加强光防护,包括避免日晒、穿防晒衣、规律使用高SPF、光谱的防晒剂。较重的患者每周2-3次预防性照射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或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PUVA)常有效。
图片来源:Pixabay治疗初7-10天可以口服泼尼松减轻光加重反应。对于严重的患者,临床会选择性应用抗疟药、免疫抑制剂等。
中医方面通常辨证为湿热血毒类,治法以凉血解毒、清热除湿为主。
怎样预防复发?
01
避光
敲黑板!划重点!
避免强烈日晒对于本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10-15点就可以宅在室内了,阴天也不要出门,因为紫外线不会在阴天就下班的,普通云层只能减弱紫外线强度的20%-40%!
我们都知道每天照射我们的紫外线有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两种类型,而玻璃只能阻隔掉UVB,所以对UVA高度敏感的患者,可以考虑将房间玻璃和挡风玻璃改为特制玻璃以遮挡UVA。宽檐帽和长袖衣服也不可少,建议配合使用有一定防晒功效的宽谱防光剂。
02
硬化疗法
硬化疗法是指在发病季节前让患者适当地逐步增加日晒量或进行预防性的光疗以提高皮肤对日光的耐受力。
简单理解就是一个让你慢慢适应太阳光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在不激发多形性日光疹发作的条件下,诱导患者发生光耐受。一般从春季开始,每周2~3次,平均15次(约5周)左右即可诱导“硬化”。
此后,患者每周照射一次中午阳光15~20分钟(不要擦防晒剂!),即可维持硬化状态。
掌握了这么多形性日光疹的知识,
相信你已经对这个疾病有了基本的认识了。
做好预防工作,积极治疗,
更有信心地迎接每一个夏天吧!
●转载需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qq.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