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45岁,臀部多发角化性增生皮损20年,出现后不消退,逐渐增多,自觉轻度瘙痒。
臀部多发角化性增生皮损
臀部多发角化性增生皮损
病理可见角化过度,角质层内见呈一定斜度的角化不全柱,下方表皮层内有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伴嗜黑素细胞。
病理表现
角化不全柱
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A.疣状皮肤结核
B.深部真菌病(着色真菌病)
C.盘状红斑狼疮
疣状斑块性汗孔角化症
临床表现:主要发生在臀部,为角化增生性皮损,缓慢发展;可以在原皮损周围出现卫星状皮损,有时可见到小环状皮损,周边呈堤状隆起;自觉有轻重不同的瘙痒。
组织病理学:常有角化过度,角质层内可见角化不全柱,角化不全柱常呈一定斜度,其下方表皮内有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伴有嗜黑素细胞。
疣状皮肤结核
病例1:男,45岁,臀部疣状增生性皮损21年,起疹前有外伤史,数月后外伤部位出现结节,逐渐离心性扩大,中央自行消退,皮肤萎缩,无明显自觉症状。
男,45岁,臀部疣状增生性皮损21年
病例2:男,37岁,臀部疣状增生性斑块8年,皮损缓慢发展。
男,37岁,臀部疣状增生性斑块8年
病例3:男,48岁,臀部疣状增生性皮损15年,缓慢增大,无自觉不适。
男,48岁,臀部疣状增生性皮损15年
病理可见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表皮常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层中上部可见结核性肉芽肿,有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干酪样坏死少见。
病理表现
结核样肉芽肿,中央为组织细胞(黑色箭头),周围为淋巴细胞浸润(红色箭头)
病理表现
临床表现:疣状皮肤结核常见于臀部,为慢性生长的疣状皮损,与斑块状汗孔角化症相似。但本病发病前可有外伤史,皮损呈离心性扩大,周边皮损活跃,中央可以自行愈合。患者PPD或T-SPOT试验常呈阳性。
组织病理学: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表皮层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层内可见结核样肉芽肿性改变,有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而汗孔角化症的改变以表皮层为主,以角化不全柱为特点。
着色真菌病患者男,45岁,臀部发生疣状皮损11年,出疹前有外伤史,皮损逐渐增大,表面出现疣状结痂,伴轻度瘙痒。
臀部疣状皮损
病理可见表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层内可见肉芽肿性病变,为混合型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真皮层及脓肿内可见“硬壳样”小体。
病理表现
脓肿内可见“硬壳样”小体
经伊曲康唑治疗6个月后,皮损消退,留有瘢痕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着色真菌病主要皮损为疣状增生性皮损,病程缓慢。发生在臀部者与疣状斑块性汗孔角化病相似。但本病病前多有外伤史,初起为炎性结节,有时有化脓性改变,后来慢慢发展成疣状皮损,临床无小环状汗孔角化皮损,亦无疣状皮肤结核的“三廓征”(中央网状瘢痕、疣状边缘和四周红晕)表现。
组织病理学:表皮呈明显的疣状或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层内为混合性炎性肉芽肿病变,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可以见到特征性的棕色“硬壳样”小体。
疣状增生性盘状红斑狼疮患者男,45岁,左臀部皮疹2年余,皮损缓慢增大,伴轻度瘙痒(此病医院皮肤科提供)。
左臀部皮疹
病理可见角化过度,有毛囊角栓,表皮萎缩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层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可见色素失禁。
病理表现
疣状增生性盘状红斑狼疮的组织病理
临床表现:发生在臀部的疣状增生性盘状红斑狼疮需要和本病鉴别。盘状红斑狼疮皮损通常多发,多见于面部、手背等外露部位,皮损为浸润性斑块,上附黏着性鳞屑,自觉症状较轻。
组织病理学:角化过度,有毛囊角栓,表皮增生或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层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可见黏蛋白沉积,狼疮带试验常呈阳性。
小结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疣状皮肤结核、着色真菌病以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以发生在臀部,伴有角化疣状增生性改变,病程长,临床容易误诊。
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症主要表现为角化性斑块,周边常有卫星灶,周边出现堤状隆起的皮损,瘙痒症状明显。病理特点为角质层有角化不全柱,其下方可见角化不良细胞。
疣状皮肤结核的典型皮损为“三廓征”,皮损周边可见活跃浸润现象,中央有自愈性瘢痕。病理特点为结核样肉芽肿改变,表皮常呈疣状增生。PPD及T-SPOT检查有助于诊断。
盘状红斑狼疮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出现类似疣状斑块性汗孔角化症,盘状红斑狼疮皮损通常多发,容易累及面部及手背部,伴有光敏现象。病理学检查可见角化过度伴有毛囊角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层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呈灶状浸润,有黏蛋白沉积,狼疮带试验阳性。
人卫电子书
权威正版移动阅读
人卫电子书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