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是自然界一种进化比较高等的生物,属真核域,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吸收为营养方式,具有无性和有性繁殖方式,菌体基本结构为丝状的菌丝体和/或孢子,其细胞壁含有几丁质(甲壳质)和葡聚糖。真菌按照菌落形态常分为霉菌和酵母菌,但这种划分并没有分类学上的意义。有些真菌在室温或25℃培养时呈菌形态,而在组织中或37℃培养时呈酵母形态,称双相真菌。按Ainsworth年的真菌分类系统,真菌门分为五个亚门即子囊菌、结合菌、担子菌、半知菌及鞭毛菌,其中与医学关系密切的是前四个亚门。迄今为止自然界已发现超过万种真菌,其中大多数对人类无害,引起人类致病的病原真菌仅几百种。引起人和动物感染的真菌分为病原真菌和条件致病真菌两大类,前者本身具有致病性,而后者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受损时方可致病。真菌病即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一般将真菌病分为四类:浅表真菌病(仅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皮肤真菌病(感染皮肤角质层及皮肤附属器)、皮下组织真菌病(感染皮肤和皮下组织)、系统性真菌病(除侵犯皮肤及皮下组织外,累及多组织和器官),前两者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两者即深部真菌病。有些真菌如念珠菌,既能侵犯浅部又能累及深部。近年来随着免疫受损人群的增加,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致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不断上升,致病真菌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本章将讨论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及少数系统性真菌病。体癣和股癣体癣是指发生在除头皮、掌跖和甲以外体表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癬是指臀部、腹股沟、会阴及肛周的皮肤癬菌感染。二者本质上为皮肤癬菌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本病主要由各种皮肤菌感染引起,以红色毛癣菌最为多见,其他如须癣毛癬菌、疣状毛癬菌、大小孢子菌等也可引起本病。体股癬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手、足、甲癣的自身接种感染。皮肤癣菌定植、生长与真菌和机体两方面因素有关,皮肤癣菌在与皮肤角质层接触后,在皮肤表面黏附、定植并穿透角质层细胞,皮肤癬菌继续繁殖形成菌丝,产生和分泌细胞外蛋白酶等炎症介质,进一步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机体提供了有利于皮肤癬菌生长的因素,如机体防御受损、角质层的高水合状态及为皮肤癬菌提供营养的特殊解剖结构;抗皮肤癬菌感染的机制受到破坏,如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皮肤的温度、湿度和pH值适合真菌生长,正常菌群微环境的改变,角质层的更新障碍,非特异性免疫以及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改变等。体癬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节多发。人群易感因素包括肥胖多汗、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体癬和股癬临床特点类似。(一)体癬原发损害为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随后形成有明显鳞屑的红色斑片,境界非常清楚,逐渐向周围等距离扩展蔓廷,皮损中心有自愈倾向,边缘由丘疹、丘疱疹和水疱、结痂、鳞屑连成狭窄隆起呈环状或多环状,形状如古铜钱状,故有人称之为“铜钱癬”。皮损中央常出现色素沉着。由亲动物性皮肤癬菌(如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病灶炎症反应较明显。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也可因长期搔抓刺激等引起局部湿疹化或苔藓样改变。(二)股癬典型皮损好发于腹股沟或臀部。单侧或双侧,有反复发作倾向。基本皮损与体癬相同,发生于腹股沟处的皮损下缘往往较显著,上缘并不清晰,阴囊、阴茎较少受累。由于患处潮湿、透气性差,且易受摩擦,常使皮损炎症明显,瘙痒显著。如患者使用了外用糖皮质激素或不规范治疗,可使皮损很不典型,称“难认癬”,很容易误诊,需真菌学检查方可确诊。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皮损处鱗屑直接镜检和(或)培养查到菌丝或孢子,可明确诊断。本病需要与慢性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蘚、玫瑰槺疹等鉴别。为防止本病发生,应注意卫生清洁,不与患者共用衣物鞋袜、毛巾、浴盆等,穿着透气性良好的内衣;对手、足、甲癬应及早诊断,积极治疗,减少自身传染的可能性;尽量不接触患病的宠物和牲畜。本病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皮损泛发、皮损较严重者以及外用药疗效不佳者应考虑系统给于内服抗真菌药物治疗。(一)外用药物治疗有多种抗真菌外用药物供选择,如唑类、丙烯胺类、吗啉类、环吡酮类等。应坚持用药2周以上或皮损消退后继续用药1~2周,以防止复发。应注意剂型的合理选择,需特别注意皮损的炎症较重或特殊部位的感染,防止产生刺激反应,加重病情。婴幼儿股癣患者应选择作用温和、刺激性小、浓度较低的外用药,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二)内服药物治疗对顾固性的泛发型体癬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mg/d,餐后即服,疗程1~2周)或特比茶芬(mg/d口服,疗程2周),与外用药物联合使用可增加疗效,缩短病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dnzm.com/wadwh/1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