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婷婷简历
吉大一院康复科治疗师
学习工作经历
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
年6月至医院康复科工作
年8医院学习
年8医院学习
专业特长
擅长脑血管、脊髓损伤、骨折术后、神经损伤、二便障碍、面瘫等理疗康复
研究方向及成果
理疗对脑血管、脊髓损伤、骨折术后、神经损伤、二便障碍、面瘫等的应用
一骨折早期进行物理因子治疗的必要性
骨折后及时、有效、正确的康复能有效预防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骨折康复是在骨折整复和固定的基础上,针对骨关节功能障碍的因素,例如肿胀、粘连、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釆取相应的物理因子治疗,可以使机体朝向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方向发展,使骨关节损伤部位恢复最大功能,以适应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二物理因子治疗的目的
治疗应在骨折复位、固定后进行。
早期可促进血肿吸收,消除肿胀和减轻疼痛;骨折愈合过程中可加速局部炎性组织的吸收,促进骨痂生长,防止肌肉萎缩。
三常用的理疗方法
1、紫外线疗法
①骨折局部:Ⅱ级红斑量,隔日1次,共6~10次。
②骨折健侧对称部位:如肱骨骨折,照射健侧上臂前内侧皮肤表面;大腿骨折,照射健侧大腿腿前内侧皮肤。Ⅰ级红斑量,照射面积可分为两野,每野~cm2,1/d,共8~12次。
③节段反射区:如下肢骨折,照射短裤区;上肢骨折,照射领区;照射面积不超过cm2,I~Ⅲ级红斑量,隔日1次,共5~8次。
以上照射方法适用于骨折早期,也可用于有金属内固定者。
④全身照射:1/4MED开始,按缓慢进度照射,隔日1次,共10~15次。
患肢石膏近侧皮肤或健侧肢体相对称部位照射:Ⅰ级红斑量,1/d,共10~15次。如骨痂生长缓慢,可拆除局部部分石膏,直接在病变皮肤上照射,Ⅰ级红斑量,1/d,共10~15次。
以上适用于患肢功能障碍,骨痂形成延缓。
(2)超短波疗法:
采用患部对置法(节段反射区并置或对置法)。
剂量采用无热量(适用于早期,骨折后1周内进行)或微热量(适用于骨折愈合过程中)。
每次10~15min,1/d,共10~15次。
(3)超声疗法:
采用患部接触移动法。
早期应用小剂量0.35~1.0W/cm2可促进骨痂形成,每次3~5min,1/d,共10~15次。后期应用大剂量0.8~2.0W/cm2可抑制组织的再生过程,适用于骨痂形成过盛,每次8~10min,1/d,共10~15次。
(4)石蜡疗法:
闭合性骨折可患部治疗;开放性骨折采用对侧肢体或节段反射区治疗。
蜡袋或蜡饼法,蜡温40~42℃,每次20~30min,1/d,共10~15次。
适用于骨折愈合过程中,使骨痂尽快形成。
(5)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可以很好的预防骨折后肌肉萎缩的症状,治疗时将选好的电极采用固定法固定于治疗部位,以患者有可耐受的麻刺、震颤、抽动、肌肉收缩感为度,治方过程史可参考患者的感觉与耐受程度来调节电流强度,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个疗程。
图文来源:戴婷婷
图文编辑:段好阳徐国兴
图文校审:李贞兰
版权归属:吉大一院康复科
戴婷婷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