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环形红斑治疗专科医院 >> 环形红斑常识 >> 探针资本慢病管理行业研究一

探针资本慢病管理行业研究一

 

致力于帮助推动医学进步的科学家和创业者

目录

《慢病管理行业研究(一)》

1慢性病概述

2慢性病的市场规模分析(糖尿病为例)

2.1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全球糖尿病患者激增

2.2中国糖尿病市场:持续增长,潜力巨大

3糖尿病监测:市场空间巨大

3.1血糖仪概述

3.2血糖仪的技术路线

3.3市场格局

3.4血糖仪市场渗透率低,发展潜力巨大

-------下期预告--------

《慢病管理行业研究(二)》

4糖尿病治疗:市场规模庞大,增速较快

4.1降糖药的分类

4.2传统口服降糖药

5慢病管理:政策红利,需求旺盛

5.1政策环境

5.2互联网医疗

5.3发展趋势

6投资分布与投资逻辑

6.1慢病行业的融资情况

6.2慢病行业的投资逻辑

慢性病概述

1、慢性病简介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病、甲状腺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等。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遗传、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四大危险因素。

2、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可根据相关的疾病特征进行检查。常规检测项目主要为血压、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测定等。头颅CT和MRI、脑血管造影、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发现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血管镜等检查,有助判断心脏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探针资本整理

3、代谢症

在体内生物化学过程发生障碍时,某些代谢物质如糖、脂肪、蛋白质、嘌呤、钙铜等堆积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症状轻重不一,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及血、尿等生物化学检查。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是消除病因和对症处理。预后取决于病因、症状的轻重和治疗效果。

代谢病病因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先天性因素中,部分是酶的缺陷所致,临床表现为及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肾功能损害及尿酸结石形成等。铜蓝蛋白结合障碍,过多的铜沉积于肝、脑、肾、角膜,引发门克斯氏综合征(卷发综合征)也是铜代谢障碍,表现为发卷曲、色浅、质如金属丝,生长迟缓,痴呆,肌阵挛等。

在后天因素中,内脏的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也是造成代谢病的重要原因。例如肾功能衰竭可造成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的代谢变化。肾病综合征患者长期从尿中损失蛋白质,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氮代谢产物不易排出,磷酸、硫酸、尿酸、肌酐及尿素氮在血内堆积,造成氮质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水和钾排泄障碍,引起浮肿和高钾血症等;患肾病综合征时,也可出现极低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清除障碍,使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发生高脂蛋白血症;肾功能衰竭时,血磷升高,血钙降低,25-羟维生素D不能在肾脏羟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继发性分泌增多以及酸中毒等,造成钙磷代谢紊乱和代谢性骨病。

代谢并主要有如下特点: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矿物质等代谢障碍,常常是相互影响和联系的,有时会造成恶性循环;各种代谢病均可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如高胆固醇血症的基本特点是胆固醇在血管等处的沉积造成动脉硬化,受累的组织是全身的;代谢病临床表现的轻重,取决于代谢紊乱的程度和对重要器官组织结构与功能破坏的程度;许多代谢病可影响智力、生长发育和精神状态;代谢病的诊断要根据症状、体征和化验全面分析;代谢病大多缺少根治方法。

资料来源:环球医药网,探针资本整理

4、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囊肿以及甲状腺瘤等,严重威胁的身体健康。

临床上80%以上甲状腺功能亢进是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引起的,Graves病是甲状腺自身免疫病,患者的淋巴细胞产生了刺激甲状腺的免疫球蛋白-TSI,临床上测定的TSI为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

Graves病的病因现如今并不清楚,可能和发热、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但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并不能找到发病的病因。Graves病常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白癜风、脱发、1型糖尿病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因较复杂,以原发性者多见,其次为垂体性者,其他均属少见。甲状腺炎主要是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慢性硬化、放射损伤、肉芽肿、药物、创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细菌感染,可引起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囊肿主要是由于缺碘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出现甲状腺囊肿,退行性病变。甲状腺瘤的病因不清,病理改变为甲状腺滤泡增生,甲状腺组织肿大。

甲状腺疾病患者由于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内分泌失调,临床症状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怕热、多汗、食欲亢进、体重减少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怕冷、浮肿、食欲减退、体重增加等症状。而甲状腺疾病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B超检查,确定者病灶内的回声、钙化和血流情况及甲状腺疾病患者病灶形态等,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

5、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通常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红肿、疼痛为特征。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寒冷、潮湿等因素可诱发本病。下肢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最常受累。虽然近几十年来风湿热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非典型风湿热及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并非少见。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及免疫学分析,认为风湿性关节炎与人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且感染途径至关重要,咽部链球菌感染是发病的必要条件。但A组链球菌引起风湿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还注意到病毒感染与本病也有一定关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病理改变,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水肿,滑膜下结缔组织中有黏液性变,纤维素样变及炎性细胞浸润,有时有不典型的风湿小体。活动期过后,关节内的渗出物可被吸收,一般不引起粘连,因此并不产生关节变形等后遗症。

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疼痛、不规律性发热、皮肤黏膜症状、舞蹈症、心脏症状等。

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加实验室检查和前期链球菌感染的证据诊断风湿性关节炎。如发病前1-4周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急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常伴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心肌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价明显升高,咽拭培养阳性和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探针资本整理

6、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往往伴随着多种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急性及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是指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以及在糖尿病降糖过程中出现的乳酸性酸中毒及低血糖昏迷。慢性并发症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大血管病变(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下肢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以及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与血糖水平存在线性关系,即使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仍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治疗方式的降糖效果、副作用以及是否对并发症有益处进行综合选择。

糖尿病并发症

资料来源:探针资本整理

糖尿病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糖尿病分类

资料来源:东兴证券,探针资本整理

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因胰岛素分泌受损或胰岛素利用障碍,但是不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不同类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如下图所示:

不同类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资料来源:华创证券,探针资本整理

目前糖尿病临床诊断依据的是静脉血浆血糖水平,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ADA标准和WHO标准。我国年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仍然沿用WHO的诊断标准。

资料来源:中国II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探针资本整理

近日,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了版糖尿病诊疗标准,全更新推荐包括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已证实具有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优化老年人的治疗以及高危青少年的血糖筛查。美国与我国诊断标准有所不同,其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加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中,作为糖尿病诊断的切点。

资料来源: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标准(),探针资本整理

慢性病的市场规模分析(以糖尿病为例)

1、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全球糖尿病患者激增

根据IDF最新数据显示,截止至年,在全球范围内20-79岁的人中有约4.25亿人患糖尿病;另外有3.52亿人糖耐量受损,糖尿病患病率高达8.8%,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有7.3%;如果不加干预,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6.29亿,糖尿病前期人群将达到5.32亿;此外,在4.25亿糖尿病患者中有近一半人群未被诊断。糖尿病消耗全球医疗费用的12%(亿美元),到年糖尿病相关医疗费用将突破亿美元。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现状及预测

资料来源:IDF,探针资本

在对各个国家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的调查中,中国、印度、美国霸占三甲,分别为1.亿、万和万,而数量前十的国家中,仅有美国和德国两个经济发达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病人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有1.亿糖尿病患者,而在年时这一数字是1.09亿。根据世卫组织的预测,若不采取紧急行动降低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风险因素,比如不健康的饮食和缺少体育锻炼,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到年会从目前的1.亿增加到1.亿。

资料来源:年IDF全球糖尿病概览,探针资本整理

2、中国糖尿病市场:持续增长,潜力巨大

我国糖尿病市场持续增长,潜力巨大,其流行特点如下:

1.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从年的34%上升到年的57%。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体力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这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老龄化: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年为10%,到年增加到13%,及年的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均在20%以上。

3.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4.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存在着种族差异。有研究指出,与高加索人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裔人糖尿病的风险增加60%。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居住的华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高加索人。在中国人中发现PAX4、NOS1AP等多个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可增加中国人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达5%-25%。

由于人口老龄化增长,以及久坐缺乏运动,或引起肥胖和2型糖尿病。除了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还有好多尚未被诊断出的糖尿病患者或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国不仅是糖尿病病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中国同时也是死于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近三十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增速令人震惊,尤其是年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年至年间进行了6次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从年的0.67%上升至年的11.6%。而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加入糖化血红蛋白≥6.5%标准)调查显示,年我国有1.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患病率50.1%,也就是说我国半数成年人口已经成为了“准糖人”,研究表明,其中三分之一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将发展为糖尿病。

资料来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探针资本整理

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新诊断男性比例较高,约为7.7%,女性比例约为6.1%,而截止到年底,我国男性患病率达到11.7%,女性达到10.2%,结果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探针资本整理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公布的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我国糖尿病患知晓率仅为36.5%,其中仅有32.2%的患者得到治疗,而在进行治疗的患者中,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仅有49.2%,据此测算,糖尿病患者中,血糖得到控制的患者比例仅为5.78%,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也在迅速增长,其市场潜力也在不断扩大。在美国,统计显示患者糖尿病患知晓率约为75%,约85.3%的患者采用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治疗。由此可见,公众对于疾病的知晓率以及对控制疾病的重视程度仍较低,而控制不佳的慢性高血糖在后期将引起众多相关并发症带来持久的危害;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糖尿病监测治疗以及日常综合管理持续增量需求。

资料来源:《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探针资本整理

糖尿病监测:市场空间巨大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糖尿病治疗与疗效评估的全过程,急性血糖过高易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危象,HbA1c的增加与糖尿病多种并发症发生率成正相关,而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亦可能对脑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IDF及ADA等机构发布的指南均强调,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重要部分,对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1、血糖仪概述

血糖仪又称血糖计,是一种测量血糖水平的电子仪器。血糖仪从工作原理上分为光电型和电极型两种。电极型血糖仪的测试原理更科学,电极可内藏。

德康医疗血糖仪

资料来源:公司网站,探针资本整理

血糖仪从工作原理上有两种分别,一是光电型,一是电极型。光电血糖仪类似CD机,有一个光电头,它的优点是价格比较便宜,缺点是探测头暴露在空气里,很容易受到污染,影响测试结果,误差范围在正负0.8左右,使用寿命比较短,一般在两年之内是比较准确的,两年后建议正在使用光电型机器的患者到维修站做一次校准。医院代表定期进行保养,而家用血糖仪则要到售后服务部进行光头保养。电极型的测试原理更科学,电极口内藏,可以避免污染,误差范围一般在正负0.5左右。精度高,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需要校准,寿命长。

血糖仪三电极工作原理

资料来源:探针资本整理

血糖仪从采血方式上有两种,一是抹血式,一是吸血式。抹血式机器一般采血量比较大,患者比较痛苦。如果采血偏多,还会影响测试结果,血量不足,操作就会失败,浪费试纸,这种血糖仪多为光电式的。吸血式的血糖仪,试纸自己控制血样计量,不会因为血量的问题出现结果偏差,操作方便,用试纸点一下血滴就可以了。

资料来源:探针资本整理

2、血糖仪的技术路线

目前,常见的血糖仪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微创血糖检测仪,包括针刺式血糖检测仪和激光采血式血糖仪等,其通过采血针或激光方式刺破组织获得血样,继而通过试纸条实现血糖的即时检测;另一种是连续式血糖监测仪,通过皮下植入传感器实现血糖24小时监测,连续式血糖监测仪由于其需进行有创伤植入,对皮肤组织及患者会造成身体和精神损伤,因此,常作为严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使用。

微创血糖检测仪是家庭血糖监测的主要手段,在糖尿病早期筛查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管理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每天超过4次的频繁检测造成的创伤痛苦及其存在的交叉感染的风险,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院外微创血糖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朝着移动互联、动态血糖监测、无创血糖监测方向发展。

与院外血糖检测相比,院内血糖检测更加注重准确性和重复性,需要灵敏度高且稳定的血糖仪。由于院内POCT血糖监测不仅使用毛细血管血,还会用到动、静脉血或新生儿血,所以未来院内血糖仪在朝着适应更多血样、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准确的方向发展。有些重症病人需要通过皮下植入传感器对血糖实现24小时监测,连续监测也是院内血糖仪的发展方向之一。由于血糖仪技术壁垒不高,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厂家,如三诺、鱼跃、罗氏等都有医用和家用的一体的血糖仪,部分高端血糖仪可以同时满足院内外血糖检测。

血糖仪的技术发展路线

资料来源:《血糖仪检测技术进展综述》、浙商证券研究所,探针资本整理

传统血糖仪由于需要取得血液检测会对人表皮有一定创伤,即使第五代血糖仪也仅仅做到微创,会给人带来一定的疼痛感。无创血糖仪一直是各大公司积极研究的大方向。目前主要无创血糖仪理论有:寻找血液替代物、使用生物传感器、利用光谱测量、能量守恒法。

目前主要无创血糖仪测量方法比较

资料来源:浙江证券研究所,探针资本整理

3、市场格局:国产以OTC为主,医院为主

国内医院与OTC渠道,医院渠道目前以外资品牌为主,OTC渠道则以国产品所主导。目前市场份额两者各占一半,由于血糖仪属耐用品,平均寿命4-5年,医院的血糖仪增量空间较小,同时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加及血糖仪的家用化趋势,零售渠道医院端,整体血糖仪市场增速约20%左右。因外资品牌进入国内时间较早,医院医院成为外资的主要宣传阵地,医院市场的绝对优势,在医院渠道占据90%的市场份额,在零售端占据5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原有外资品牌的技术壁垒逐渐被打破,国产品牌的性价比优势体现,迅速开拓零售渠道,未来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数据来源:华创证券、探针资本整理

4、血糖仪市场渗透率低,发展潜力巨大

据华创证券统计,全球血糖监测系统市场容量达多亿美元,我国血糖监测系统市场规模约60亿元。血糖仪在国内城市地区的渗透率约20-25%,农村地区约5-10%,平均市场渗透率约20%,远低于在发达国家90%的渗透率以及全球60%的平均渗透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患者血糖控制意识及并发症预防意识的加强,未来我国血糖仪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展潜力巨大。

资料来源:浙商证券,探针资本整理

(待续)

更多更新行研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zm.com/wadzz/11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