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环形红斑治疗专科医院 >> 环形红斑常识 >> 笔试倒计时19天,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有机会

笔试倒计时19天,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有机会

 

临床助理

1、患者,男性,16岁,上体育课时不慎摔伤,伤后右肩部疼痛明显,不敢活动;来院后查体发现其手掌搭左侧肩部时,肘部无法贴近胸壁,考虑

A、肱骨髁上骨折B、肘后三角位置异常

C、锁骨骨折D、肩关节脱位

E、肘关节脱位

D

肩关节有脱位时,将患侧肘紧贴胸壁时,手掌搭不到健侧肩部;或手掌搭在健侧肩部时,肘部无法贴近胸壁,称为Dugas征阳性。

2、患者,男性,37岁,3小时前交通事故后,出现右下肢活动障碍,查体示:足背屈,外翻功能障碍,呈内翻下垂畸形,考虑损伤

A、正中神经B、腓总神经

C、胫神经D、桡神经

E、坐骨神经

B

此为记忆性知识,腓总神经易在腘部及腓骨小头处损伤,导致小腿前外侧伸肌麻痹,出现足背屈,外翻功能障碍,呈内翻下垂畸形。

3、患者男性,30岁,高处坠落致3小时,活动受限,入院后查体提示:骨盆挤压和分离试验阳性,在后期治疗中最应注意的神经损伤是

A、腰骶神经丛B、腹主动脉前神经丛

C、骶前神经丛D、股神经

E、腓总神经

A

骨盆骨折患者,最常见的神经损伤是腰骶神经丛与坐骨神经的损伤。

4、女,33岁,胫骨下1/3骨折,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是

A、腘动静脉受压B、骨筋膜室综合征

C、腓总神经损伤D、骨折延迟愈合

E、股动脉断裂

D

胫骨的营养血管从胫骨上、中1/3交界处人骨内,在中、下1/3处的骨折营养动脉损伤,供应下1/3的血循环明显减少,同时胫骨下1/3几乎无肌肉附着,由远端获得的血液供应很少,因此,胫骨下1/3骨折愈合较慢,容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5、胡某,工作中不慎右手拇指及食指受伤,创口污染重、组织损伤范围较广,若伤口超过多少小时后,我们应考虑二期修复

A、12小时B、8小时

C、14小时D、24小时

E、28小时

A

手外伤处理原则,一般伤口在伤后6~8小时内处理,清创早,感染机会就越少,若创口污染严重,组织损伤广,且超过12小时以上可仅作清创和闭合伤口,择期做二期修复。

6、女性,40岁,因右侧甲状腺单发肿物,颈部淋巴结无肿大,施行甲状腺肿物摘除术,病理报告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术后5天拆线。拆线后还应对病人做如下哪种处理

A、口服碘剂

B、口服甲状腺片

C、再次手术清除患侧淋巴结

D、再次手术将患侧腺体连同峡部全切除,对侧腺体大部切除

E、颈部放射治疗

D

应再次手术,将患侧甲状腺连同峡部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因没有颈淋巴结转移,不行颈淋巴结清除术。

7、女性,39岁,体重50kg。胃大部切除术后2天,HCO3-16mmol/L,输液时应首选下列哪种液体

A、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B、含5%碳酸氢钠50ml的葡萄糖溶液

C、含5%碳酸氢钠ml的葡萄糖溶液

D、含5%碳酸氢钠ml的葡萄糖溶液

E、含5%碳酸氢钠ml的葡萄糖溶液

A

该患者碳酸氢根16mmol/L,为较轻的代谢性酸中毒,只要补充液体、纠正脱水,常可自行纠正,不必应用碱性药物。

8、男性,28岁,不洁饮食后出现反复大量呕吐,最可能出现的水电解质失调是

A、高渗性缺水B、低镁血症

C、等渗性缺水D、稀释性低钠血症

E、水中毒

C

等渗性脱水是外科患者最易发生一种缺水症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常见的病因有: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大量呕吐,肠瘘等。

9、女性患者,20岁,1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恶心,厌食2天,神志不清1小时,查体面色潮红,呼吸深快,意识障碍,最可能的诊断是

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B、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C、DIC

D、糖尿病合并尿毒症酸中毒

E、低血糖昏迷

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最常见急性并发症,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常有不当停用胰岛素、感染、劳累等诱因,主要症状有多尿、烦渴无力,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意识模糊,查体可见脱水及酸中毒表现,如面色潮红,呼吸深快,以及特征性的呼吸烂苹果味,因此选A。

10、女性,70岁,食欲减退,双下肢水肿3个月,昏迷5小时入院。糖尿病史8年,长期口服苯乙双胍治疗。查血糖10.6mmol/L,血肌酐μmol/L。尿糖(+++)。尿酮体弱阳性,尿蛋白(++),昏迷原因应首先考虑

A、糖尿病肾病尿毒症

B、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C、高渗性非酮性糖尿病

D、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E、糖尿病并发低血糖

B

该患者有糖尿病史8年,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现出现昏迷,血肌酐有所增高,首先应考虑为双胍类的不良反应:乳酸性酸中毒。尿毒症者一般血肌酐高于μmol/L,故可排除A;高渗性非酮性糖尿病血糖一般为33.3~66.8mmol/L,血钠及血浆渗透压均有显著升高,故可排除C;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多为16.7~33.3mmol/L,血酮体升高(>1.0mmol/L为高血酮,>3.0mmol/L提示酸中毒),尿糖、尿酮体强阳性,故可排除D;患者血糖10.6mmol/L,故可排除E(低血糖诊断标准:静脉血糖浓度<2.8mmol/L)。以上数值均参考最新八版内科学。

11、15岁男性,发热起病,体温38℃,随后出现体温下降伴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小时前发现尿色深如豆油样,胆红素定量μmol/L,抗HBs(+),抗HAVIgM(+),巩膜及皮肤中等度黄疸,肝区轻度叩痛,肝肋下触及1.5cm质软,脾侧卧未及,胆囊区无压痛。此患临床诊断应考虑

A、急性肝炎

B、急性胰腺炎

C、急性胆囊炎

D、急性肠梗阻

E、肝癌晚期

A

根据患者胆红素升高、黄疸及肝区叩痛、肝肋下触及考虑急性肝炎的可能性最大,其他选项都无诊断依据。

12、某患者,起病急,高热寒战,全身毒血症状加重。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广泛,且融合伴中心坏死,休克,合并DIC。多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是哪种类型流脑的临床表现

A、轻型流脑

B、普通型流脑

C、暴发休克型流脑

D、暴发脑膜脑炎型流脑

E、以上都不是

C

暴发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休克型:高热起病,短期内出现遍及全身的瘀点,并迅速扩大融合为瘀斑。出现休克症状,多在病后24小时内发生。早期表现为面色苍白,唇周及肢端发绀,手足发凉,皮肤发花,呼吸急促,脉搏细速,血压稍低,尿量减少。晚期则上述循环衰竭症状加重,血压下降至测不出,尿量明显减少至无尿,甚至有神志变化。此型瘀点涂片、血培养多为阳性。实验室检查常证实有DIC存在,但多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亦无显著异常。

13、男,38岁,突起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腰痛已4天。体检:重病容,眼睑水肿,球结膜及胸部皮肤充血,腋下见少许点状出血点,血压70/50mmHg,怀疑流行性出血热。本例必须首先考虑的治疗措施是

A、立即手术

B、补充血容量

C、纠正酸中毒

D、小剂量肝素抗DIC

E、抗病毒

B

低血压休克期,故以扩容补充血容量为主。

临床执业

1.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梗常常难以鉴别,下述哪项可作为两者在病史中的鉴别项

A.病理性Q波B.血清肌钙蛋白增高

C.有无上感病史D.CM-MB增高

E.心律失常

1、C

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梗均可表现为病理性Q波、血清肌钙蛋白增高、CK-MB增高及心律失常,但病毒性心肌炎有“上感”病史,而急性心梗则无。

2.使用利尿剂治疗心力衰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保钾利尿剂宜持续应用

B.轻者宜选用噻嗪类或袢利尿剂间歇应用

C.有肾功能不全时应选用袢利尿剂

D.噻嗪类利尿剂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

E.袢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多由利尿作用所致

2、D

由于保钾利尿剂起效较慢,作用较弱,所以宜持续使用;应根据病情轻重来选用利尿剂,一般轻者可以噻嗪类或袢利尿剂间歇应用为妥;有肾功能不全时应选用袢利尿剂,因利尿作用不受体内酸碱平衡变化的影响;一般袢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多是由药物的强大利尿作用所致,所以应根据治疗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关于噻嗪类利尿剂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当药物应用到一定剂量时,其效应不再随剂量增加而加大,因此药物与剂量之间不呈线性关系。

3.房室交界区心律失常反复发作且药物难以控制时,应优先考虑

A.刺激迷走神经B.腺苷静脉注射

C.洋地黄类静脉注射D.直流电复律

E.射频消融术

3、E

房室交界区心律失常反复发作且药物难以控制时,应优先考虑射频消融术。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主要是

A.感染性心内膜炎B.折返机制

C.病毒性心肌炎D.心肌缺血

E.洋地黄中毒

4、B

大部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由折返机制引起,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房室结与心房,分别称为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另外,利用隐匿性房室旁路逆行传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习惯上亦归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范畴。故选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利用隐匿性房室旁路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约占90%以上,因此,折返机制是主要机制。

5.引起左室后负荷增高的主要因素是

A.肺动脉高压B.体循环高压

C.回心血量增加D.血细胞比容增大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B

肺循环高压可使右心室的后负荷即压力负荷增加。回心血量增加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血液反流,造成容量负荷即前负荷增加。血细胞比容增大,即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增大,可为血液浓缩引起。体循环高压可使左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所以左心室后负荷增加。

6.诊断下肢静脉曲张常用的检查、化验是

A.凝血功能化验B.肌电图

C.CTD.超声多普勒

E.PET

6、D

超声多普勒和静脉造影检查是下肢静脉曲张常用的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

7.慢性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A.心源性哮喘B.端坐呼吸

C.咳粉红色泡沫痰D.劳力性呼吸困难

E.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7、D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8.室性心动过速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时。终止发作的首选方法是

A.胺碘酮B.非同步电复律

C.同步电复律D.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E.压迫颈动脉窦

8、C

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如无显著的血流动力学障碍,首选静脉注射利多卡因,但不宜用于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其他药物无效时,可选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或改用直流电复律。压迫颈动脉窦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患者已发生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脑血流灌注不足等症状,应迅速同步电复律。非同步电复律主要用于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若已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应迅速施行同步电复律,但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不宜用此法,而应改为药物治疗。

9.不属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的是

A.突发突止B.心率>/分

C.第一心音强弱不等D.心律绝对规则

E.大部分由折返机制引起

9、C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由折返机制引起,少数为自律性增高或平行心律。其特点是突发突止,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反复发作。发作期心率多为~次/分,节律绝对规则,QRS波群多正常。心音有力,第一心音强弱一致。第一心音强弱不等为心房颤动的特点。因此本题选C。

10.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关的病变是

A.脾大B.心瓣膜赘生物

C.肾梗死D.皮肤环形红斑

E.皮肤黏膜出血点

10、D

皮肤环形红斑为风湿热的特征性皮损,不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5%~50%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有脾大。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瓣膜赘生物脱落后,可栓塞肾动脉,引起肾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有皮肤黏膜出血点。因此选D。

11.不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体征的是

A.第一心音增强B.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相符

C.可有心包摩擦音D.可有舒张期奔马律

E.心律失常多见

11、A

病毒性心肌炎可见与发热程度不平行的心动过速。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尖部第一心音明显减弱,不会出现第一心音增强。重症心肌炎可出现舒张早期奔马律。心肌炎累及心包时,可出现心包摩擦音。心肌炎累及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时,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

12.下列关于肺结核说法错误的是

A.原发病灶和肿大的器官支气管淋巴结合称为原发综合征

B.原发性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可散播到全身各器官

C.原发性肺结核传染性高于继发性肺结核,具有重要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

D.继发性肺结核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容易出现空洞和排菌

E.原发性肺结核原发病灶炎症迅速吸收或留下少量钙化灶,肿大的肺门淋巴结逐渐缩小、纤维化或钙化。

12、正确答案】C

应该是继发性肺结核有传染性,所以发病率高,且具有重要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

13.呼吸衰竭严重缺氧可导致机体内的变化,不正确的是

A.可抑制细胞能量代谢的氧化磷酸化作用

B.可产生乳酸和无机磷,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C.氢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内酸中毒

D.组织二氧化碳分压增高

E.体内离子转运的钠泵损害,引起细胞内高钾

13、E

呼吸衰竭严重缺氧时可抑制细胞能量代谢的中间过程,如氧化磷酸化作用、三羧酸循环、有关的酶活动等,产生乳酸和无机磷,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并使组织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由于体内离子转运的钠泵损害,使细胞内钾离子转移至血液,导致高血钾症,所以选项E的提法是错误的。又由于钠和氢离子进入细胞内,可引起细胞内酸中毒。

4天冲刺,每天6小时,原价元,现价仅需元,赶紧找老师报名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zm.com/wadzz/12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