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手指上就会反反复复出现一个个透明的小疹子,仔细观察发现还能挤出水分,越挠越痒,甚至越挠越肿!
这究竟是何原因?
其实从中医角度来说的话,这就是体内郁积的湿热火毒爆发出来了。
01
湿气重的一个表现:痒
特别是对于南方人来说,别看夏季天气炎热,但是雨水也多,梅雨天气就更加难受。
因此经常给人一种潮湿闷热的感觉。
如果你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可以通过以下的2种方法感受一下:
?在汗蒸馆蒸到出汗的感觉
?在浴室放热水,等水雾弥漫时候,穿着衣服站在浴室里面感受一下
相信时间久了就会感觉浑身潮潮的,很难受,然而如果体内有湿热的话,相当于体内长期处于这种又湿又热的情况,可想而知对身体的影响之大了。
对于湿热和痰湿体质的人,如果不注意祛湿,很容易就会导致皮肤发痒,还长湿疹,痒起来真是难受极了。
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经常这样对生活影响很大。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多是湿邪侵犯,导致气血失调、湿热内生所致,要缓解皮肤瘙痒就要消除体内的湿热。
就像我们有时候喝完祛湿茶,或者泡脚祛湿之后,会发现皮肤瘙痒,长湿疹,其实也是身体在外排湿气的一个表现。
疾病的来路,也是它的去路!
02
湿疹与湿气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
其症状在皮肤,发病多是胃肠湿热,血虚风燥导致体内湿热,湿毒过盛而引起,自身体内功能的失调而发病。
临床表现包括瘙痒、红斑、脱屑及成群的丘疱疹等症状。
所以说,湿疹跟湿气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一定完全是由于湿气重引起。
可以说湿气重的人会引发湿疹,但是湿疹不一定代表着湿气重。只有在湿疹的情况下,同时存在以下情况,才说明体内湿气重,需要及时祛湿了。
湿气引发的湿疹
中医认为,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而之为患;临床表现有水疱、渗出等湿的特点;病程即像湿一样重浊粘腻,缠绵难愈。
故湿疹与湿气有着密切关系,此外,人体还会出现以下6种表现。
1、头重脚轻
湿邪侵入身体时,会出现明显的头重脚轻的症状,甚至感觉没日没夜的头昏脑胀、浑身不适,特别困倦。
2、容易发胖
脾湿气重会容易出现痰湿型肥胖。是由于脾出现问题导致身体内湿气过重,体内的津液代谢不畅,进而引起肥胖。
3、嗜睡疲劳
体内湿气过重的人早上起床困难,容易犯困。可以睡一整天也不容易清醒,这都是湿气缠绕的表现。
4、舌苔厚重
中医辨证论治中,对人的舌苔进行观察,当舌苔黄而厚,而且粗糙,多是由于湿气过重引起的。
5、食欲不振
如果一个人长期胃口不好、食欲不振,需要考虑是慢性胃炎外,还要考虑是否是体内湿气过重了。
当湿气过重,会影响脏腑运化水汽的能力,使身体无法正常新陈代谢,影响到消化功能。
6、大便异常
体内湿气重还会表现在大便上,如果上厕所有厚重感,大便黏腻等,除了排出肠胃炎症外,还要考虑是否是湿气重导致的。
如果湿疹伴随着以上的几种现象,那么毫无疑问,你的体内湿气过重了!
03
湿疹也是排湿的渠道
湿气重会引起湿疹的情况,其实,人体排湿也会出现湿疹的情况,所以是双向的一个过程。
有句话叫做:疾病的来路也是它的去路!
比如喝完祛湿茶之后,有的人就会出现湿疹的情况,或者原本的湿疹会发作的更明显,其实就是一种排湿反应。
人体的排邪途径:皮肤
皮肤作为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也是排邪的途径之一。
如果体内寒气过重,在驱寒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冒寒气,发冷汗;
如果体内湿气过重,在祛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汗淋漓,汗粘腻,出水泡,湿疹等。
还有的人会在足底涌泉穴处出疹子,那是少阴经的毒邪出来了;如果是足背部,那是阳明经的毒排出的部位。
再有就是手脚的蜕皮反应。
排湿邪的其他信号
湿邪排出时,移至手足,手足除了会出现痛、酸、麻、胀、痒等感觉外,还可能起水泡、发湿疹、蜕皮等。
还有一种情况,你会忽然发现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粘汗。
其实这些都是排湿的信号,方便我们观察湿邪在体内的一个变化过程。
04
夏季祛湿势在必得
且不说原本体内湿气过重的人群,祛湿本就是一场硬仗,需要长期坚守阵地,赶跑湿气大军。
再者,夏季主湿,尤其是每年都会反复发作某些特定的皮肤问题,那就要注意祛湿了。
1:每天坚持喝祛湿茶
为大家研发的水调歌头祛湿饮,除了药方的配伍适合所有体质的人群祛湿外,选材方面,更是秉持我们暖医家的臻选态度,海叔通过各种关系网的特殊渠道一一臻选而来。
每一道药材,都可以称得上地道药材这一名号。都是只为让我们的方则最大程度的帮助大家抵御抗击湿气的侵扰。
就以茯苓举例,正常市面的大众药房里或者淘宝上,可以购买的茯苓是小小一块的茯苓丁。
而我们为大家提供的茯苓,则是出口级的茯苓片,茯苓片要比茯苓丁更容易煎煮,因为药性的特殊,有经验的老中医往往都是采用茯苓片入药。
(下图是茯苓丁与茯苓片的对比图,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一番)
2:祛湿养生粥
中医学会应用芬芳、出汗及苦温中药材,作为去湿气宝物。
应用绿色植物香味来抵抗感染病,例如北方人随身佩戴艾叶草蒲除菌,避免感染病症。
或在气侯转暖、细菌病毒多见于的五月端午节,每家每户大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草叶,取出后用于淋浴,就是取其具消毒杀菌气体饮用水之意。
另外给大家推荐几种祛湿养生粥。
?清热祛湿粥
:
红小豆30克,薏米仁、薏米仁、木棉花、伏苓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
将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清洗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添加红小豆、薏米仁、薏米仁、伏苓同熬成粥。
:
湿热体质。适用于因炎热而造成的小便不畅,胃滞不适感,腹胀脘闷等症。
?绿豆百合米仁粥
:
绿豆30克,鲜百合30克,米仁50克,梗米克,老冰糖80克。
:
将米仁、绿豆、梗米浸洗,侵泡20分钟;百合清洗切小。在沸水锅中放进绿豆和米仁,煮沸几分钟后改成文火煮至盛开;添加梗米和百合花,熬成粥后放人老冰糖即成。
:健脾胃润肠去湿气
另外保持衣物和环境的干燥也很重要,必要时候,可以借助抽湿机和烘干机的帮助,让自己的皮肤能够保持干燥舒爽的程度,避免外湿入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