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练习题
1、1岁男婴,因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就诊,化验发现,RBC2.6×/L,HB70g/L,RBC大小不等明显,大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应选用下列哪组药物治疗
A、铁剂+VitC+稀盐酸
B、叶酸+VitB12+VitC
C、VitB12+VitC+稀盐酸
D、叶酸+VitC+铁剂
E、叶酸+VitC+稀盐酸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1岁男婴,因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就诊,化验发现,RBC2.6×/L,HB70g/L,RBC大小不等明显(缺维生素B12、叶酸等),大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缺铁)VitC可以增加纠正贫血的药物的疗效。在所有选项中考虑D恰当。
2、婴幼儿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呼吸浅表
B、呼吸频率快
C、呈腹式呼吸
D、呼吸道粘膜缺少SIgA
E、鼻腔短小,狭窄,粘膜血管丰富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E
3、儿童新鲜尿沉渣镜检时,每高倍视野下红细胞数应少于
A、5个
B、2个
C、1个
D、3个
E、4个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4、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下列哪项不正确
A、新生儿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B、婴儿胃呈水平位
C、婴儿幽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D、婴儿肠道相对较长
E、婴儿肠道固定性较差
点击空白处查案答案▼
C
新生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不能有效的抗反流,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一般九个月时消失。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婴儿吸奶时常同时吸入空气,故易导致溢乳和呕吐。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
5、结核性脑膜炎典型的脑脊液改变是
A、压力增高
B、外观呈毛玻璃样
C、白细胞增多,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D、糖及氯化物含量同时减低
E、蛋白量增高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6、风疹与麻疹的主要鉴别点是
A、全身症状轻
B、皮疹为全身性分布
C、呈充充血性斑丘疹
D、皮疹1日内出齐
E、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1~2日,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病初1~2天症状很轻,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发红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病人口腔粘膜光滑,无充血及粘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在24小时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如猩红热样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病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嬉戏如常。风疹与麻疹不同,风疹全身症状轻,无麻疹粘膜斑,伴有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7、关于中毒性痢疾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小儿
B、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特异性体质有关
C、由痢疾杆菌裂解后释放出大量外毒素进入血循环所致
D、未腹泻前即出现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
E、临床分型:休克型、脑型、肺型、混合型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C
本题选C并不是细菌裂解后才释放的。因为痢疾杆菌侵袭后产生内、外毒素使肠粘膜受损,病变部位有多核细胞浸润,形成脓肿或溃疡。病变局部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中毒性菌痢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使血管壁周围组织严重水肿,内脏器官(如脑、肝、肾及肾上腺等)出现水肿。菌痢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迁延性和慢性菌痢3类,其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急性菌痢按临床表现分为4型,即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 ①普通型:急性起病,体温达39℃~40℃,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每日大便10~20次,初为稀便或呈水泻,继呈脓血便,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明显。如能及时治疗、可于数日内痊愈。 ②轻型:较普通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表现轻,里急后重等症状不明显,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 ③重型:高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排脓血便,每日达数十次,严重者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④中毒型:此型多见于3~7岁儿童。起病急剧,体温迅速升至40℃~41℃,伴有头痛、畏寒、惊厥或循环障碍等症状。本病常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症状也不严重,且多在出现惊厥后6~12小时才发生。中毒型多表现为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的休克型;以脑水肿与颅内压增加等脑部症状为主的脑型,以呼吸与循环衰竭同时存在为主的混合型。 a.休克型:早期患儿面色灰白,口周青紫,肢端发冷,指趾甲苍白,心率和呼吸增快。随病情发展,面色变灰,指趾甲、口唇发绀,皮肤发花,心率每分钟达次以上,心音低钝,脉细弱,意识不清。晚期伴心力衰竭、休克肺、DIC(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b.脑型: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乳儿和学龄儿童相对少见。患儿初起意识清醒,突然出现惊厥、四肢抽动,两眼上翻。严重者反复出现。开始每次惊厥后意识尚清,以后逐渐萎靡、烦躁或嗜睡,直至昏迷。患儿面色灰白,且体温越高面色越灰,神经症状也越重。脑水肿、脑病可引起呼吸衰竭,则治疗较为困难。因此若见患儿面色发灰、心率相对较缓及反复惊厥,都是颅压增高的征兆,要积极处理,以防呼吸衰竭发生。 菌痢有脑水肿时,眼底改变并不明显,不能以此来判断有无脑水肿。 C.肺型:又称呼吸窘迫综合症,以肺循环障碍为主,常在中毒型痢疾脑病或休克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D:混和型:脑型和休克型表现同时存在,病情更严重。 (2}迁延性菌痢病程在2周~2个月之间,系急性菌痢迁延不愈之故。病人常无高热、腹痛或中毒症状,只表现为腹部不适、食欲不佳、大便次数多,有时脓血便和黏液便交替出现。便培养阳性率低于急性期。 (3}慢性菌痢病程在2个月以上。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因患儿体质弱、营养不良、佝偻病、寄生虫、贫血等合并症所致,也可因耐药菌株引起。除腹泻外,其他症状不典型。病程久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轻度贫血等现象。
8、风湿热最常见的皮肤损害是
A、环形红斑
B、结节性红斑
C、多形红斑
D、蝶状红斑
E、圆形红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A
环形红斑是风湿热皮肤症状一种表现结节性红斑是一种真皮脉管和脂膜炎症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一般认为该病与链球菌感染和药物反应有关。多形红斑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发粘膜损害,皮疹呈多形性,典型损害为靶形或虹膜状损害。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可与感染细菌、病毒(特别是单纯泡疹病毒)、酶菌、原虫有关,也可由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巴妥类、水杨酸盐类及生物制品致病,还有人与寒冷有关。蝶形红斑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两侧面颊对称性的面部红斑,通过鼻梁相连,颜色可以是淡红色也可以是鲜红色,如一只蝴蝶覆之,故称为蝶形红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特异性较高的一种皮损。圆形红斑则多见于药疹
9、风湿热发热后形成二尖瓣闭锁不全的时间是
A、2个月左右
B、4个月左右
C、6个月左右
D、8个月左右
E、10个月左右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C
此为流行病学统计的结果:风湿热发热后形成二尖瓣闭锁不全的时间是6个月左右,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形成时间约需2年左右判定风湿热心瓣膜已发生不可逆性损害须观察半年~2年.
10、正常足月儿的皮肤外观特点是
A、肤色苍白,皮下脂肪丰满
B、肤色稍黄,皮下脂肪少
C、肤色红润,皮下脂肪少
D、肤色红润,皮下脂肪丰满
E、肤色稍黄,毳毛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