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环形红斑治疗专科医院 >> 环形红斑治疗 >> 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

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

 

救助贫困白癜风患者 http://pf.39.net/bdfyy/bdfhl/170423/5327361.html

麻风病防治

知识宣传

1.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严重慢性消耗性的肉芽肿性疾病,表现为皮肤感觉障碍和外周神经增厚、破坏。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呼吸道、破损的皮肤与黏膜和密切接触等,以家庭传播为主。

2.麻风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

麻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简单,本病的病原菌是麻风分枝杆菌,病理上表现为慢性肉芽肿,主要侵犯皮肤、外周神经、上呼吸道、眼前房及睾丸,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麻风很少可引起死亡,但可导致患者肢体残疾或畸形。

麻风杆菌主要侵犯并生存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通过以下部位排出体外:

黏膜:包括鼻黏膜和喉黏膜,特别是瘤型麻风鼻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麻风杆菌。

皮肤:麻风患者的皮损,特别是瘤型麻风皮肤结节破溃后形成的溃疡可以排出大量麻风杆菌。

其他:如乳汁、汗液、泪液、精液、大小便等分泌物,但含菌量较少。

3.流行病学:

麻风为全球性分布,但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亚洲及非洲,麻风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近年来迅速下降。麻风主要是多菌型麻风患者,其皮肤、黏膜,尤其是鼻腔和上呼吸道分泌物每日可排菌达数百万条。

长期皮肤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由于麻风杆菌可以在患者的衣物或日用品上存活好几日,故通过穿着或使用多菌型麻风患者的衣物或日用品而被感染成为可能。麻风主要在农村流行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接触污染土壤,并经皮接种而传播,这种情况至少部分起源于赤脚行走。

4.传播途径有哪些?

呼吸道传播:由于鼻腔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可排出大量细菌,故推测麻风杆菌进入人体方式是借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

皮肤密切接触传播:长期皮肤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

间接接触传播:麻风杆菌可以在患者的衣物或日用品上存活好几日,故通过穿着或使用多菌型麻风患者的衣物或日用品而被感染成为可能。

其它传播方式:在多瘤型麻风患者的乳汁、精液、脐带、胎盘中以及某些昆虫体内虽查到麻风杆菌,但尚无确切证据证明可以造成麻风病的传播。

5.好发人群及诱发因素:

儿童及少数对麻风杆菌免疫力低下的人,易受感染。发病有两个高峰,即10~20岁和30~60岁,2岁以下的婴幼儿及70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少发病。儿童以结核样型麻风为主,无性别差异;成人中瘤型麻风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3∶1。

诱发因素;长期处于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频繁的场所,由于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接触,可能诱发本病。

6.麻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麻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为单纯的自愈性无症状皮疹,亦可为进行性破坏性疾患。感觉丧失性皮肤损害、外周神经肿大及皮肤破损处涂片有抗酸杆菌是麻风的三个基本特点,任何一项阳性即表示可能患麻风。

典型症状:

①:结核样型:皮损单个或数个边界清楚的浅色斑或(和)红斑,边缘隆起,边干燥、脱屑,分布不对称;斑块表面呈鹅卵石状。神经损害突发、严重、不对称,皮损感觉早期丧失。

②线类偏结核样型:皮损多发,大小不等;环状损害内、外界清楚,缘隆起;斑疹或斑块边界清,皮损中央呈“空白区”。神经损害:皮损感觉早期丧失,神经干麻痹不对称,神经脓肿多见。

③中间界线类:双相性损害,可见“空白区”皮损感觉减退,神经干麻痹。皮损感觉减退,神经麻痹。

④界线类偏瘤型:皮损多发、较小,广泛分布;早期斑疹发展为丘疹、结节、斑块,边缘模糊,中央浸润,可见“空白区”。皮损常有感觉减退,神经干麻痹常对称。

⑤瘤型:皮损多发,较小,对称分布;边界不清,表面光泽,有斑疹、斑块、结节及弥漫性浸润,或呈匐行疹。神经损害:感觉减退为晚期表现,常见对称性肢端感觉丧失。

⑥其他症状: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可发生症状短期内加重或活跃,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的病变,原有的皮肤损害或浅神经干炎症加剧,或出现新的皮肤损害或神经损害,或伴有恶寒、发热、疲乏、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称为麻风反应。

7.麻风病的并发症

①浅感觉障碍,温觉障碍出现最早,痛觉障碍次之,触觉障碍最晚。

②运动障碍,由肌肉萎缩或瘫痪所致,如尺神经受累可产生小指和无名指弯曲,小鱼际肌群及骨间肌萎缩,对指活动障碍,造成“爪形手”畸形。正中神经受累可使大鱼际瘫痪和萎缩,拇指旋后内收,掌面和手掌平行,形成“猿手”状;桡神经受累则形成垂腕及垂指畸形;腓总神经受累可产生足下垂;面神经受累则出现面神经瘫痪。

③营养性障碍,调节血管舒缩的自主神经受累,可造成供血不足,皮肤干燥、萎缩,易产生水疱和溃疡,指甲增厚失去光泽、易破裂,肌肉萎缩,手足骨质疏松。

④对于有疑似麻风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麻风病多通过神经检查、细菌检查等可以确诊,还需注意本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

8.体格检查有哪些?

皮肤检查要点应注意:辨认皮损;注意皮损边缘境界是否清楚;观察皮损的颜色和光泽;皮损的大小、数量与分布。

神经检查,周围神经症状为麻风诊断的重要依据。检查要注意。

部位,常见受累的神经有眶上神经、耳大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胫后神经及皮损周围的皮神经等。

神经的形态,应按顺序触摸各对神经,要注意对比两侧神经粗大的程度、硬度、有无结节和神经脓肿以及压痛情况。

神经功能障碍的检查,感觉障碍是麻风病的重要症状之一,既可见于皮疹部位,也可见于受累神经支配的皮肤。感觉障碍一般先累及温觉,次为痛觉,最后累及触觉。深层感觉很少有影响。

细菌检查,凡疑为麻风或确诊麻风者均应查菌。取材部位一般主张查6~8处,包括皮损、眶上、耳垂、颧部和颌部。皮损取材应选浸润显著、色黄、红黄或红色皮损处。

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对麻风病的诊断、分型、判定疗效等都很重要。应选活动性明显的损害,如红斑、斑块、结节、浸润等。

9.治疗的周期及方法。

①麻风目前能治愈,但为长期性疾病,需要2~6年的治疗。

②药物治疗:氨苯、氯法齐明、利福平、乙硫异菸胺、丙硫异菸胺、氧氟沙星。

③中草药:扫风丸口服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后逐渐增量。苦参散对少菌型麻风有一定的效果。

④手术治疗:麻风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麻风病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需要注意的是麻风皮肤涂片查菌阳性者待转阴后3个月查菌一次,连续2次阴性者,皮肤涂片查菌阴性者待活动性症状完全消失,皮肤涂片查菌仍为阴性者,才为临床治愈。

10.饮食调理

对麻风患者饮食无特殊要求,需要增强自身免疫,增强身体素质,注意少使用垃圾食品即可。麻风病患者的护理主要是注意皮损部位皮肤卫生,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自行涂抹药物及使用偏方治疗,以免加重病情。生活中注意休息,多喝水,锻炼身体。

11.日常及心理护理

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需要在生活中特别的注意,一定要加强休息,待在舒适的环境当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患者在生活中还需要特别注意卫生的情况,贴身的衣服一定要经常换洗。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可以进行慢跑,增强免疫力,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要放松心情,学会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不要过分紧张,对于疾病的治疗一定要有信心。

12.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应予接触隔离和呼吸道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在集体机构中,对接触患者的易感者应留验3周,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皮疹内容物污染的空气、被服及用具,应利用通风、紫外线照射、煮沸等方法消毒。

预防麻风病的重点在于注意个人卫生,提高自身免疫力。生活中需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营养均衡,并积极锻炼。

13.预防措施:

①增加营养,应注意饮食的营养,多食豆制品,鱼、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

②新鲜的瓜果蔬菜,使体格健壮。

③在人员密集区需做好呼吸道防护措施,如戴口罩。

④勤洗手、勤洗脸,不与他人共用餐饮器具。

⑤保持身心健康、营养均衡,并积极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zm.com/wazz/128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