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鸟表现为精神沉郁,食量减少或停止进食,羽毛杂乱,消化不良,嗉囊扩张下垂、松软,挤压时鸟儿有疼痛感,并有酸臭气体或液体从口中排除,有的会伴随拉稀,粪便呈灰白色。病鸟一般在一周左右逐渐消瘦,最终死亡。
念珠菌病也叫假丝酵母菌病,又称霉菌性口炎、念珠菌口炎、酸臭嗉囊病和念珠霉菌病。本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上消化道的一种霉菌性疾病。念珠菌为真菌性微生物,对禽类都有致病性,甚至可引起人的口腔炎、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本病的显著特征是病鸟食道和嗉囊的黏膜上发生白色的干酪样假膜,剥离假膜后可见糜烂和溃疡。目前该病呈世界性分布。
一、病原
本病病原为半知菌纲中念珠菌属中的一种类酵母状的真菌——白色念珠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健康的鸟类及人类的口腔、上呼吸道和肠道等处均可存在。
念珠菌为兼性厌氧菌,对外界环境及消毒药剂的抵抗力很强。
二、流行病学
不同年龄的鸟均可感染,但以青年鸟易发,且病情严重,其病死率较高。1月龄以内的乳鸟较易发生上消化道感染,尤其是人工喂乳的乳鸟更易发生,其感染率较高,死亡快,多在发病后2~3天死亡;3月龄以上的成年鸟可感染,不过发病相对较轻,无明显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黏膜损伤有利于病原的侵入。发病的亲鸟通过鸟乳将病原传染给乳鸟;摄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保健砂,以及环境被病原污染都可引起发病。饲养管理条件不好,鸟舍环境卫生状况差,如鸟舍内过度拥挤、通风不良、浮尘飞扬和有害气体过多以及天气湿热,会诱发本病。另外,鸟群饲料单纯和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以及感染其他疾病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人饲喂的鸟群更易发,且易与毛滴虫混合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炎热多雨的夏季更为多发
三、临诊症状
1、反胃、呕吐2、色斑块3、厌食4、消化减缓5、腹泻——排泄物伴有甜味这种由酵母菌引起的疾病叫念珠菌,一种影响消化功能的病菌。在雏鸟中很普遍,尤其是在它们发育的过程中。酵母是很常见的,经常出现在人的手上或唾液中,预防措施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人的唾液接触到鹦鹉的食物,在解除鹦鹉之前要洗手,不要把吃过的食物再喂给鹦鹉,注意清洁卫生这种病菌很难被发现,有时候可以在鹦鹉的粪便中发现这些病菌,用来化验的粪便必须是新鲜的,最好是有温度的,当带菌的粪便温度下降后,病菌就会死亡。
四、病理变化
病鸟初期精神欠佳,羽毛bai粗乱无光,口腔、咽等多处有溃疡灶,反复腹泻,眼睛有水汪汪的分泌物;中期喜饮水,采食量减少或不食;拉绿色稀粪,体重明显下降;后期表现精神委顿、吞咽困难,嗉囊积食扩张下垂,触摸松软,倒提时流出带饲料的黏性液体,严重腹泻,部分鹦鹉脱肛;濒死期,病鸟站立不稳,不断点头伸颈,发抖,最终衰竭死亡。
剖检变化咽、腺胃前有突起的灰白色结节和溃疡灶;嗉囊高度胀大,壁变薄,无弹性,内有大量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灰白色紊状或多乳头状增生物突出于黏膜的表面,并积满未消化酸臭的葵瓜子;肠道有出血性炎症,其余脏器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
实验室检验
(1)刮取病死鹦鹉口腔上腭、食道、嗉囊黏膜上附着物少许置于载玻片上,加1~2滴生理盐水,用牙签搅拌均匀,加上盖玻片,镜检可见有活动迅速,呈犁形或纺锤形透明的虫体,还见到菌丝体。
(2)取上述分泌物接种于普通肉汤和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后未见任何菌落,继续培养5h后发现琼脂培养基上长有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呈絮状湿润的乳白色大菌落。
根据以上情况,初步诊断为毛滴虫与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刮取口腔、食道黏膜渗出物涂片,用显微镜检查菌体。
六、预防措施措施
平时搞好饲养管理和清洁卫生工作:防止饲料和垫料发霉,减少应激,室内应干燥通风,防止拥挤、潮湿。
七、治疗措施
发生本病后,可选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1.制霉菌素。U/只饮水,一天2次,连用3天;或按万U/kg饲料中加入制霉菌素。(注:U为单位,具体用量按药物实际标注换算)
2.硫酸铜。按1:倍稀释,进行全群饮水,连用三天,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3.个别治疗,可将病鸟口腔内的伪膜除去,涂以碘甘油,后灌入数毫升(具体视鸟体重而定)2%硼酸
4.喂豪鸽防霉克珠,拌料:50mg/3g鸟一天的食量,服用7-10天。
爱鸟,爱上一种生活方式!欢迎爱鸟人士加入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