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别名:龙眼根、周麻、窟窿牙根.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升麻的根茎。分布区域中国、蒙古和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生海拔-米间的山地林缘、林中或路旁草丛中。
性味:味辛;甘;性微寒。归经:归肺经;脾经;大肠经;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外感表证,时疫火毒、口疮、咽痛、斑疹、头痛寒热、痈肿疮毒、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久痢下重、妇女带下、崩中。
升麻的价值作用升麻用于热毒斑疹、牙龈浮烂恶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疡等症。本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临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 升麻用于麻疹透发不畅。本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
升麻一药,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较强,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至于它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升麻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气药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升麻还可用治产后尿潴留、莨菪类药物中毒、副鼻窦炎、多发性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婴幼儿秋季腹泻、痔疮、帕金森氏综合征等多种病症。
升麻鳖甲汤方(《金匮要略》),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者。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气虚下陷,少气懒言,发热,自汗,渴喜温饮,久泻,久痢,子宫下垂,脱肛,清阳下陷等证。 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解肌透疹,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 升麻丸(《圣惠方》),治喉咽闭塞,津液不通。 升麻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益气升陷,治胸中大气下陷,气促急短,呼吸困难,脉沉迟微弱。
1、大黄配升麻功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主治头面部器官衄血。大黄功能活血逐瘀,瘀血祛则血归经,如此则不出血而血必止,大黄性沉降,对牙齿鼻耳目诸衄等表现上部的疾患,须配合升麻,一则与升麻共成高屋建瓴之势,再则又可以利用升麻的散火毒,解火郁之功,从而起协调作用(时珍国医国药,,10(9):)。 2、升麻、乳香、没药各20g,漏芦、芒硝(冲服)、黄芩、独活各13g,黄柏30g,栀子、甘草各10g,儿童酌减,先熏洗患处,后浸泡,中午、晚上各一次,每次20~30min,治疗化脓性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四川中医,,17(4):42)。
3、采用升麻连苡汤(升麻10g,连翘10g,薏苡仁20g,丹参10g,徐长卿15g,地肤15g,白鲜皮15g,苏叶10g,生甘草4g),水煎服,治疗多型渗出性红斑患者8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湖南中医杂志,,15(1):18)。 4、采用升麻贯众汤(升麻10g,贯众12g,白芷10g,金银花10g,苦参6g,蒲公英10g,紫草6g,丹皮6g,千里光12g,甘草10g,绣球防风10g,蝉蜕6g)治疗神经性皮炎,取得了较好疗效(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3(1):38)。
升麻用药禁忌: 阴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之证忌服升麻。服用过量可产生头晕、震颤、四肢拘挛等证。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