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环形红斑治疗专科医院 >> 环形红斑治疗 >>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点击↗蓝字:汉医堂每天都有精彩内容汉医堂

类风湿的概念须与风湿相区别。在19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科技医疗发展,人们对类风湿也认识得越来越清楚。晨僵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首个症状,早上起来患者会发现关节不灵活,起床活动后晨僵减轻或消失。同时患者还会出现关节肿痛,还可能会出现乏力、疲劳、发烧等症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功能活动分级

Ⅰ级:关节功能完整,一般活动无障碍。   

Ⅱ级:有关节不适或障碍,但尚能完成一般活动。   

Ⅲ级:功能活动明显受限,但大部分生活可自理。   

Ⅳ级:生活不能自理或卧床。

END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

1

发病情况不同:风湿性关节炎初发年龄以9-17岁多见,男女比例相当。类风湿关节炎以中年女性多见。

2

病因不同:风湿性关节炎是链球菌感染造成,而类风湿关节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关节滑膜的慢性病变。

3

症状不同: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累及大关节(膝关节、肘关节等),不造成关节的畸形。还有环形红斑、舞蹈症、心脏炎的症状。类风湿关节炎往往侵犯小关节(尤其是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也会侵及其他大小关节,晚期往往造成关节的畸形。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的内脏病变。

实验室检查不同:风湿性关节炎抗O高,类风湿关节炎往往类风湿因子高,CCP、AKA会出现阳性。

5

治疗不同:风湿性关节炎以消除链球菌感染为主,同时对于关节疼痛、心脏炎等进行相关处理。类风湿关节炎以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用药上及早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在关节疼痛肿胀期间应用外敷中药控制疼痛等症状。出现内脏并发症时进行相关治疗。

6

预后不同: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后关节无变形遗留。类风湿关节炎晚期会出现关节畸形。

EN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辩证治疗

 一、风寒痹阻证

  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舌苔薄白,脉弦缓或弦紧,或浮。

  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风性清扬上行而数变,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关节,而致气血运行不畅,可见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寒为阴邪,阴盛则寒,故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则血脉更加不畅,故痛更剧,香热则气血畅,故痛减;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缓或弦紧为寒邪之象,脉浮为风邪外感之象。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二、风湿痹阻证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游走不定,或有肿胀,恶风、汗出、头痛、发热,肢体沉重,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可见疼痛游走不定;风邪袭表,卫气不固,而见汗出、恶风;卫阳与风阳相搏而见发热,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可见头痛;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湿邪侵袭,留而不去,可见肢体关节沉重疼痛;湿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液不循常道,故见肢体关节肿胀,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均为风湿外袭之象。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三、寒湿痹阻证

  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人体营卫气血不和,复感风寒湿邪,发而为痹。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气血为寒邪所阻遏,经脉不通而见关节疼痛;遇寒则邪愈盛,而经脉不利尤甚,疼痛更剧;湿性重浊粘滞,寒湿相合,痛有定处而不移,而见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为风寒湿之象,脉浮紧为风寒偏盛,脉沉紧为寒湿偏盛。

疏风散寒,祛湿通络。

四、风湿热郁证

  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可郁而化热,或风寒湿邪阻经络日久化热,或为感受风湿热邪所致。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可见发热。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而见恶风。湿为阴邪,重着粘滞,可见发热有汗不解。热扰心神,而见心烦,热邪伤阴,可见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之象,苔燥为湿热伤阴所致。

  疏风清热,除湿通络。

  五、寒热错杂证

  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畏寒,或自觉发热而触之不热;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关节僵硬、变形,但发热恶寒、咽痛明显、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

  寒热错杂证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因素和感邪情况有关。若素体阳热偏盛,而感邪偏寒,或素体阴盛,而感邪偏热皆可产生寒热错杂证。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贯寒是由于湿郁化热而寒邪未除,或因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旧久所致;寒邪伤阳,络脉痹阻而见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痹阻日久,筋脉不用,而见关节僵硬,变形;但复感风热之邪,可见发热恶寒,咽痛明显;热邪伤阴而见小便黄,大便干;素体阴虚而复感寒邪可见舌红、苔白;素体阳虚复感风热之邪可见舌淡苔黄;寒热错杂之证常见弦数或弦紧脉。

  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六、热毒痹阻证

  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壮热烦渴,面赤咽红,溲赤便秘,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素体阳热偏盛或阴虚有热,感受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热毒之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盛终成火毒,火毒流于关节而见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热毒内入营血,可见壮热烦渴;或迫血妄行而见肌肤红斑;面赤咽痛,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脉弦数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七、痰瘀互结证

  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

  风寒湿邪外感而致痹,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可聚而为痰。寒、痰、湿皆可阻滞气机,使血行不畅而瘀血内生,或外因跌扑损伤,而使血溢脉外而成瘀。痰瘀皆为有形实邪,留滞于关节、肌肉,阻滞血脉,局部失养,而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痛有定处。入夜阳入于阴,血行缓慢,脉络瘀滞更为明显,故疼痛昼轻夜重。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皆为痰瘀互结之象。

  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八、肾虚寒凝证

  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或因素体肾虚,复感外寒,或因痹病日久及肾,伤及肾阳。寒为阴邪,阻滞脉络关节,而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肾主骨、生髓,肾阳为人体元阳。肾阳不足,温煦失司,而见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而见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则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肾虚寒湿凝滞之象。

  补肾散寒,温阳通络。

 九、肝肾阴虚证

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或因素体肝肾不足,或因痹久伤阴,在痹病发病之初和痹病后期皆可见肝肾阴虚之象。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之阴不足,筋骨失养,而见关节肿胀畸形,屈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或因素体肾虚,复感外寒,或因痹病日久及肾,伤及肾阳。寒为阴邪,阻滞脉络关节,而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肾主骨、生髓,肾阳为人体元阳。肾阳不足,温煦失司,而见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而见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则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肾虚寒湿凝滞之象。

  补肾散寒,温阳通络。

》风湿病从五脏论治

一,风湿病从肝论治:

  《内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膝为筋之府”,“肝主筋”。筋即筋膜,为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即肢体、关节运动的屈伸或转侧,主要赖于肝血的滋养。肝的功能正常,肝血充盈,筋得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肝的功能失常,肝失疏泄,一则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关节运动不利;二则肝气郁滞,气滞则水滞,水湿停于关节,可见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称“鹤膝风”,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中医学认为,乃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停滞所致。治疗当从肝论治以四逆香佛二花汤治之。方药柴胡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枳壳10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代代花10克、黄芩6克、丝瓜络10克。此法疏肝理气解郁,可达到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使节的功能恢复正常。又如“风湿性关节炎”两膝关节疼痛可选用逍遥散治之。本方具有疏肝养血之功,使肝血充盈,筋得所养,关节病变自愈。

二、风湿病从肾论治。

《内经》云:“肾主骨”,“骨者,髓之府”,“肾主身之骨髓”。骨,泛指人体的骨骼,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和筋的收缩弛张,促使关节屈伸和旋转从而表现躯体的运动。肾藏精,精生髓,髓又能养骨,故有“肾生骨髓,其充在骨”的说法。如肾精亏虚,骨髓空虚,,则骨骼软弱无力,骨质脆弱,出现骨质疏松,脊柱强直,韧带骨化,两骶髂关节变形为主的病变。又肾阳为一身之阳,主温煦,肾阳一虚,虚寒内生,外邪容易侵犯人体。风湿类疾病多为顽疾,久病入肾。因此,治疗这类疾病应当从肾治之。如“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称“骨痹”、“肾痹”,说明与肾有密切关系。临证常用补阴益气煎、强直经验方(淫羊藿20克、巴戟天20克、肉苁蓉30克、狗脊30克、熟地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枸杞子10克、川牛膝15克)等,都是从肾入手,每每获得较好疗效。

三、风湿病从脾论治。

 《内经》云:“脾主四肢”,“脾主身之肌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风湿病从脾论治原理有二:一是脾主肌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均需肌肉、筋膜和骨节的协调合作,但主要靠肌肉的舒缩活动来完成。同时,脾胃与筋有着密切关系,如《内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出现关节病变。临证常用归芪建中汤,就是从调理脾胃着手,血气充盈,筋脉肌肉得养,关节病变自愈。二是脾虚生湿。水湿停聚,聚于关节而为病。仲景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又云:“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金匮要略》)说明湿有内湿外湿,外湿者汗之,内失湿者利之。临证常用胃苓汤治疗风湿病就是从脾着手,使湿邪得去,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四、风湿病从心论治。

  《内经》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心者,其充在血脉”,“夫脉者,血之府也”。心主血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靠心气的推动运行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腠皮毛,内而五脏六腑。心气充沛,血液才能正常的运行,心气不足,血脉亏虚,脉道不利,血流不畅,则出现不荣则痛,或气血瘀滞,血脉受阻,不通则痛。其关节部位多表现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腕关节、肘关节疼痛,脉见沉细或结代,可用炙干草汤。“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心悸,可用芪脉三妙汤,这些都是从心入手,补益气血,使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气血通畅,通则不痛。

五、风湿病从肺论治

  《内经》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皮肤为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分。皮肤为一身之表,具有保护肌表,抵御外邪的作用。肺主宣发,能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以温养皮毛。肺气亏虚,肌表不固,外邪易侵。因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外邪侵袭,这是风湿病主要入侵的途径。临证以风寒侵入为主,常用九味羌活汤;以湿热为主,用宣痹汤;以寒湿为主,用桂枝加附子汤;护卫肌表。

欢迎加入汉医堂







































白癫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zm.com/wazz/74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