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对于诊断A族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性疾病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其含量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可作为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前1-4周是否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急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及伴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心肌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将近85%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都有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的情况,风湿性关节炎恢复后这种抗体可逐渐下降。
临床意义
1、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心包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升高:多次检验所呈现的趋势与病情平行,如渐渐下降提示病情好转。
2、A组链球菌感染后1周,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即开始升高,4~6周可达高峰,并能持续数月,当感染减退时,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检测值下降并在6个月内回到正常值,如果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不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复发性感染或慢性感染。
3、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增高,常见于急性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多见。
4、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败血症、菌血症、心内膜炎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均升高。
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
1、疼痛持续时间短。一般为12—72小时,最长也不过3周,而且多以大关节为主,如膝、肘、肩等关节。
2、游走性疼痛。一个关节的疼痛还未明显好转,另一关节又受到侵袭,发生疼痛。
3、关节疼痛时伴有发红、肿胀、关节周围有压痛。
4、对称性疼痛。病变可同时侵及双侧肢体的相同关节,例如双膝、双肘关节可同时发生疼痛。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
异同点
类风湿关节炎
风湿关节炎
发病情况不同
以中年女性多见
初发年龄以9-17岁多见,男女比例相当
病因不同
多种原因引起的关节滑膜的慢性病变
链球菌感染
症状不同
侵犯小关节(尤其是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也会侵及其他大小关节,晚期往往造成关节的畸形。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的内脏病变
常见累及大关节(膝关节、肘关节等),不造成关节的畸形。还有环形红斑、舞蹈症、心脏炎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不同
类风湿因子高
抗O高
治疗不同
以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用药上及早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应用外敷中药控制疼痛等症状。出现内脏并发症时进行相关治疗
以消除链球菌感染为主,同时对关节疼痛、心脏炎症等进行相关处理
预后不同
晚期会出现关节畸形
治疗后关节无变形遗留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
(1)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产生抗炎止痛作用,对解除疼痛有较好效果,但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临床上常用的有盐酸氨基葡萄糖颗粒、布洛芬、青霉胺、双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慢作用抗风湿药多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对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较慢。常用的有金合剂(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