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耳念珠菌感染,怎么办?
耳念珠菌,全称“耳朵念珠菌”,因为这个奇葩念珠菌的第一株分离自外耳道感染,所以如此命名!又因为这种念珠菌看似柔弱,但其药敏和糖不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类似,大部分都是多重耐药,甚至广泛耐药,被称为“超级真菌”,就像茅坑里面的石头,又臭又硬,很难治疗。耳念珠菌,英文名“candidaauris”,假如有个简称,就是“Ca”,这个感染性疾病中的“Ca”,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年8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发布了《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病原学耳念珠菌,属于棒孢酵母属的念珠菌分支,和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是兄弟姐妹(远房亲戚),与葡萄牙念珠菌的进化关系更密切一些。微生物学特点:就像茅坑里面的石头,又臭又硬。耳念珠菌通常为卵圆形或长圆形酵母孢子,耐高温、耐高盐,在高盐(含10%氯化钠)的培养基中高烧状态下(37~42℃)可生长。一些常用的消毒剂不能杀灭该真菌,常表现为多重耐药。磷脂酶、蛋白酶和溶血素在真菌入侵、感染宿主中发挥重要作用。有聚集型、非聚集型、菌丝型等形态,聚集型耐药性更强,另外,并非所有的耳念珠菌都是致病菌。目前存在5个不同的进化分支:南亚、南非、南美洲、东亚、伊朗分支。相似度高的菌株,可以在多个地理区域独立出现。说句题外话,有学者认为耳念珠菌突然妖魔现世,可能是陨石从外太空带来的!流行病学年,日本最先报道耳念珠菌。后来对~年4大洲的1.5万多株分离真菌进行复查,只有4例为耳念珠菌。回顾性复查之前的标本,年韩国就分离出耳念珠菌,只是当时不知道。中国最早是北京大学的王辉教授于年首次报道。目前中国已经报道25例。美国年临床病例数高达例。耳念珠菌可以引起院内感染,具有传染性,可引起爆发,死亡率很高,但是免疫力正常的人一般不会感染。感染危险因素同其他念珠菌,比如气管插管、化疗、糖尿病等等。微生物学鉴定假如一个真菌非常的欠揍,那就要怀疑耳念珠菌。比如春暖花开的25℃它不形成假菌丝,到42~45℃人都要烧成红孩儿了,它才能够生长。耳念珠菌很善于伪装,显微镜下外观无明显特征,与其他念珠菌很像,一般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菌种鉴定才能确定。耳念珠菌爆发时,建议进行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建议对所有培养到的耳念珠菌进行药敏试验,就算是定植,药敏试验显示多重耐药,对进一步采取措施防止院内感染也很有意义。不同的检测方法,药敏试验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微生物室需要采用专家共识推荐的方法进行药敏。对于之前没有用过的方法,则实验室需要进行验证和比对。临床诊断耳念珠菌可在皮肤、呼吸道、肠道等定植,定植人数约为感染人数的3倍。从目前的经验看,主要为血流感染,约为40%~%,真菌血症死亡率为49%~68%。还可以引起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当然,还有耳朵感染,极少数情况下甚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骨感染。无菌部位分离出耳念珠菌有诊断意义。除了血液标本,其他标本建议直接涂片查酵母样孢子,如果同时培养到耳念珠菌,提示感染可能。耳医院内聚集性发病。诊断分为:定植、很可能的临床病例、确诊。判断方法与其他念珠菌没有本质的区别,结合临床分析。若感染耳念珠菌,如何处理?经验性治疗:耳念珠菌少见,临床上不需要常规覆盖此真菌。但假如患者有明确的耳念珠菌定植,或曾经感染过耳念珠菌;患者所在病区有该真菌流行;或者患者明确是念珠菌感染,但是抗感染治疗无效等,可考虑覆盖耳念珠菌。唑类及两性霉素B耐药率高,推荐棘白菌素类。但是假如是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尿路感染,推荐两性霉素B,或者同时联合氟胞嘧啶。血流感染:首选棘白菌素类。替代或者联合药物: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有研究发现,复方磺胺甲恶唑与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有协同抗耳念珠菌的作用。感染灶祛除,血培养2次阴性后,继续抗感染至少2周。心内膜炎:首选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阿尼芬净,没有提到米卡芬净)。替代或者联合药物: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必要时联合手术治疗。疗程数月,临床综合决定疗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推荐两性霉素B脂质体,或者联合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很难通过血脑屏障。口咽部感染:棘白菌素类;或者制霉菌素漱口,~万U/d。外耳道感染、乳突炎:局部制霉菌素,或者口服制霉菌素(专家共识写的是“50万U/d,q8h”,我感觉有歧义,莫非就是50/3Uq8h?)。必要时外科清创。下呼吸道感染:首选棘白菌素类,注意,灌洗液培养到该真菌的意义很难确定。尿路感染:推荐两性霉素B,或者联合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尿液浓度低。糖尿病足感染:特比萘芬(0.5~1g/d),或者联合伊曲康唑(0.2~0.4g/d),或者泊沙康唑(0.1~0.4gbid)。阴道炎: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或者口服。预防和控制少不了!分离阳性时,要进行病原体监测。采集标本包括腋窝、腹股沟以及先前感染部位的拭子。阴性则1周后复查,阳性则继续监测(每三月1次)。密切接触者,也要监测,比如医务人员。确定检出耳念珠菌,应进行接触隔离,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病人的手机上都可能有耳念珠菌,要加强消毒(环境消毒采用1g/L的含氯消毒剂),皮肤去定植建议用2%氯己定,患者离开进行终末消毒。参考信息:[1]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CSLM,ChineseScietyofLaboratoryMedicine)临床微生物学学组,临床检验杂志..38(8):-.本文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本文作者:云南省一院-孙丹雄责任编辑:施小雅版权申明本文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End-孙丹雄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