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湿
性
关
节
炎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人体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生的一种慢性而又反复急性发作的关节炎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
01肩部风湿02肘部风湿03腕部风湿04髋部风湿05膝部风湿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但并非由细菌直接引起,而是一种全身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生与人体的抵抗力和反应性有关。
1.病前1~4周,常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病史。
2.四肢大关节(腕、肘、肩、膝、髋等关节)游走性疼痛或肿痛。
3.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并可有心肌炎、低热、皮下结节(图5-18)、环形红斑(图5-19)、舞蹈病等表现。
4.活动期血沉加速,非活动期则多正常。抗“O”阳性、C反应蛋白阳性、白细胞增多。如抗“O”阴性,就必须有环形红斑或皮下结节性红斑症状,才能做出诊断。
5.心电图P-R间期延长。X线检查,受累关节仅见软组织肿胀,无骨质改变。
6.缓解期或治愈后,受累关节不留畸形。
图5-18皮下结节
图5-19 环形红斑
见腰椎间盘突出症(表5-7)。
表5-7 风湿性关节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疾病
起病情况
好发人群/部位
局部表现
全身症状
预后
其他
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急
青少年;大关节
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红肿热痛
多与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有关;如治疗失宜,可累及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可反复发作;活动期过后,受累关节不遗留病理性损害
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激酶、抗透明质酸酶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
起病慢
青年女性;小关节或脊柱
关节变形,骨质损害
可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状
病情缠绵,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后期因关节变形僵硬、身体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类风湿因子阳性
增生性关节炎
起病慢
青年以上;负重的膝、脊柱
疼痛在运动开始时最重,无局部红肿现象
大多无全身性症状
X线显示关节增生,关节腔隙病变
痛风
起病急骤
中年及以上男性;跖、趾、踝、膝等部位
受累关节部位突发红肿疼痛,数小时内症状即可发展至高峰,疼痛剧烈,甚至不能触衣被
可伴有头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等表现
发作持续数天或数周,多数可自行缓解,受累关节可完全恢复,仅留下炎症区皮肤色泽的改变等痕迹
血尿酸升高
根据累及的部位不同,取穴不同。
1.肩关节
选用穴位:阿是穴、肩髃、肩贞、肩髎。
进针操作:阿是穴据其部位的不同,针刺角度、深度有所差异;肩髃直刺0.5~0.8寸;肩贞、肩醪直刺1~1.5寸。
注射药量:每穴每次0.5~2ml。
2.肘关节
选用穴位:曲池、曲泽、手三里、天井。
进针操作:曲池直刺0.5~1.5寸;曲泽、手三里直刺0.5~0.8寸;天井直刺0.5~1寸。
注射药量:每穴每次0.5~2ml。
3.腕关节
选用穴位:外关、阳池、阳溪。
进针操作:外关直刺0.5~1寸;阳池、阳溪直刺0.3~0.5寸。
注射药量:每穴每次0.5~1ml。
4.髋关节
选用穴位:环跳、风市。
进针操作:环跳直刺或微向前刺2~3寸;风市直刺1~2寸。
注射药量:环跳每次1~2ml;风市每次0.5~2ml。
5.膝关节
选用穴位: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足三里、委中、血海。每次从中选取3~4穴。
进针操作:内膝眼、犊鼻直刺0.5~1寸;阳陵泉、足三里直刺1~2寸;委中直刺1~1.5寸;血海直刺0.8~1.2寸。
注射药量:每穴每次0.5~2ml。
注射方法:按穴位注射操作常规进行。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配4~6号针头,快速进针至一定深度,稍做提插得气后,经回抽无血,将红茴香注射液注入即可。环跳、风市穴位注射时可采用分层注药法,其他穴位采用柔和慢注法。
频率及疗程: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类风湿性关节炎介绍
健康咨询周总泰康药业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