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季,由于人的机体对春季气候日渐转暖尚未适应,加之在此温度条件下,细菌、病毒异常活跃,所以春季多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春季高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流脑、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
一、流感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流感和普通感冒是不一样的,它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肠胃不适。流感潜伏期短、起病急、传播快,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传染率可达50%,常引起暴发或流行。流感病情较重,恢复较慢,易发生并发症,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可因并发症而死亡。
流感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二、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手足口病的预防:
1.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要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2.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3.做好个人卫生,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
三、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属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经空气飞沫、接触患者新鲜水疱液或粘膜分泌物的方式传播。
临床表现为:
⑴潜伏期。10~24天,以14~16天多见。
⑵前驱期。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在出现低热、全身不适的同时已有皮疹出现。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咳嗽、厌食等症状,持续1~2天后出现皮疹。
⑶出疹期。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以后延及面部及四肢。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位于躯干,其次为头面部,四肢相对较少。皮疹初为红色斑疹,有瘙痒,后发展为斑丘疹。丘疹基底部呈环形红斑,表面形成水疱,直径3~5mm,单房,疱液由透明几小时后变浑浊,易破溃。约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底部红晕消失,1周左右痂皮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痕迹。由于皮疹分批连续出现,故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期皮疹。
水痘全年皆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易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集体单位暴发或流行,呈现感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
预防水痘的基本要求是:
不与患者接触,讲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室内通风消毒,患者休息治疗,至少需要隔离两周,以免传染他人。接种水痘疫苗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四、猩红热猩红热是由一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2~8岁的宝宝最容易被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可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环口苍白圈”。
该病预防着重于控制感染的散播。隔离患儿,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尽量少带小孩到公共场所,室内应注意通风。
五、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中,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症状,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等,本病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对流腮没有免疫力的成人也可发病,感染本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本病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接触腮腺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后2日内可以发病,在学校或托儿所等儿童集中的场所易造成流行,因此患者要与健康人分开隔离,室内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来源:即墨卫生)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