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除非有禁忌症,否则对所有有压疮风险
或已有压疮的患者进行体位变换。
一、体位变换技术
1.通过体位变换来解除压力或使压力再分布。
2.摆放体位时避免使有指压不变白红斑的骨隆突处受压。
3.让皮肤免受压力和剪切力的作用。体位变换时,抬举而不要拖动患者。
4.必要时采用辅助装置协助翻身。
5.避免将患者直接放置在医疗器械上,如管路,引流设备或其他异物上。
6.不要让患者留在便盆上过久。
二、在床上重新摆放患者体位
1.使用30°倾斜侧卧位,或俯卧位若患者能够耐受且其医疗状态允许。
2.避免使压力加大的躺卧姿势,如90°侧卧位,或半坐卧位。
3.对于卧床患者,将床头抬高角度限制于30°内,除非有医疗禁忌症,或出于进食或消化因素考虑。(抬高床头可能是必要的医疗措施,以帮助呼吸和/或防止误吸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上述情况下,推荐采用半坐卧体位。患者的体位摆放及其支撑情况应避免身体下滑而形成剪切力。)
4.若有必要在床上坐起,避免抬高床头或低头垂肩倚靠,这种姿势会对骶部和尾骨形成压力和剪切力。
三、俯卧体位
1.呈俯卧体位时,使用压力再分布垫来垫起面部和身体的各个受压点。
2.每次翻身时,对俯卧位可能有压疮风险的身体区域进行评估(如胸部、膝部、足趾、阴茎、锁骨、髂棘、耻骨联合)。
3.每次翻身时,检查俯卧位患者有无面部压疮迹象。俯卧位患者出现面部压疮的风险会升高。
四、坐姿患者体位变换
1.为患者摆放体位,以维持其稳定性及全范围活动性。
2.为患者选择一种可以接受的坐姿,尽可能减轻作用于皮肤和软组织的剪切力和压力。
3.使座位有足够的倾斜度,以防止患者从轮椅或椅子上向前滑落。
4.当患者坐在椅子上时,确保双足得到合适的支撑,或直接放在地上,脚凳上,或放在踏板上。
5.若患者腿不够长,则避免使用抬高型脚蹬。(腿部长度不足且使用了抬高型脚蹬,将骨盆牵拉至骶部坐姿,使尾骨和/或骶骨压力加大。)
6.减少患者持续坐在椅子上的时间,以缓解压力。
五、对有压疮患者的其他推荐意见
1.不要使压疮直接受压。
2.不要使皮肤完整但疑似有深部组织损伤的区域直接受压。
3.无论正在使用的支撑面如何,根据支撑面的特征和患者的反应决定翻身频率。没有任何一种支撑面能完全避免压力。
4.患者每次翻身或体位变换时检查皮肤有无其他损伤。
5.检查是否另有皮肤损伤,有必要不断进行检查。
六、在椅子上为已有压疮的患者进行体位变换
1.若所选择的坐位平面使皮肤压疮恶化,则尽可能缩短坐位时间。
2.考虑一定时间内卧床休息,以促进坐骨和骶骨溃疡的愈合。
3.若有骶尾部或坐骨压疮的患者有必要坐在椅子上,要把坐姿次数限制在每天三次,每次最多60分钟。以减轻压疮所受压力。
4.避免让有坐骨压疮的患者以完全直立状态保持坐姿(在椅子上或床上)。
5.若压疮加重或无改善,则调整坐位时间安排,重新评估坐位表面和患者的姿势。
七、体位装置
1.勿使用环形或圈形器械。这些器械的边缘产生的高压区域会损害组织。
2.不应使用下列“器械”来抬高足跟:
?合成羊皮垫;
?纸板,环形或圈形器械;
?静脉输液袋;
?充水手套。
3.天然羊皮垫可能有助于预防压疮。
八、通过体位变换预防足跟压疮
1.定期检查足跟皮肤。
2.确保足跟不和床面接触。最理想的做法是,足跟要避免所有压力——即所谓“漂浮的足跟”。
3.使用足跟托起装置来抬高足跟,完全解除足跟部压力,操作中要沿小腿分散整个腿部的重量,不可将压力作用在跟腱上。
4.膝关节应呈轻度(5°至10°)屈曲。间接证据表明,膝关节过伸有可能导致腘静脉的阻塞,这会诱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
5.避免压力过大,特别是在跟腱下面的部位。
6.使用泡沫垫沿小腿全长将足跟抬起。(用来抬高足跟的枕头或泡沫垫应沿小腿全长垫起,以避免出现高压区域,特别是在跟腱下面的部位。)
7.根据厂商的说明书使用足跟托起装置。
8.定期去除足跟托起装置,来评估皮肤的完整性。
本文来源: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欧洲压疮咨询委员会和泛太平洋压力损伤联盟.压疮的预防与治疗:快速参考指南(Ed.).剑桥媒体:OsbornePark,WesternAustralia;.(NationalPressureUlcerAdvisoryPanel,EuropeanPressureUlcerAdvisoryPanelandPanPacificPressureInjuryAllianc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PressureUlcers:QuickReferenceGuide.EmilyHaesler(Ed.).CambridgeMedia:OsbornePark,WesternAustralia;.)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