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环形红斑治疗专科医院 >> 环形红斑病因 >>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过关技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过关技

 

历年真题汇析:第一站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过关技巧与历年真题解析

历年真题汇析

第一站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试题编号01

马某,女,24岁,未婚,工人,年2月12日就诊。

患者半月前因伤热出现发热微恶寒,咽喉肿痛,肢体酸痛,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青霉素”、“氟美松”、“安痛定”等药物,治疗2周,发热及咽喉肿痛症状消除,但肢体疼痛加重,后给予“布洛芬”口服,症状有所缓解,2日来因服药后胃脘部疼痛而停用,遂来求治中医。现症见:四肢肘膝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皮温较高,得冷则舒,微恶风,汗出较多,口渴心烦,纳呆,大便黏腻不下,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喜食辛辣肥甘。查体:T:37℃,P:82次/分,R:16次/分,BP:/70mmHg,营养欠佳,表情疲惫,痛苦病容,四肢肘膝关节红肿,皮温升高,活动受限,压痛明显,未发现皮下结节及红斑,余未见异常。血尿便常规正常,血沉30mm/小时;心电图:正常;抗溶血性链球菌“O”: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X光片:双膝关节正侧位未见异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马某,女,24岁,未婚,工人,年2月12日就诊。

主诉:肢体关节疼痛半月,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因伤热出现发热微恶寒,咽喉肿痛,肢体酸痛,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青霉素”、“氟美松”、“安痛定”等药物,治疗2周后,发热及咽喉肿痛症状消除,但肢体疼痛加重,后给予“布洛芬”口服,症状有所缓解,2日来因服药后胃脘部疼痛不适而停用,遂来求治中医。现症见:四肢肘膝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红肿而热,得冷则舒,微恶风,汗出较多,口渴心烦,纳呆,大便黏腻不下,小便黄。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它情况:喜食辛辣肥甘,无其它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7℃,P:82次/分,R:16次/分,BP:/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痛苦病容,神清合作,活动受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无皮下结节及红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肘膝关节红肿,皮温升高,活动受限,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正常;血沉:30mm/小时。

抗溶血性链球菌“O”: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

小便常规:未见异常。

大便常规:未见异常。

心电图:正常。

X光片:双膝关节正侧位未见异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四肢肘膝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红肿而热,得冷则舒,微恶风,汗出较多等,中医诊断为痹证。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四肢肘膝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处红肿而热,得冷则舒,微恶风,汗出较多,口渴心烦,纳呆,大便黏腻不下,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辨为风湿热痹。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嗜食辛辣肥甘,蕴生湿热,时值夏日,感受风热,内湿与风热交感,袭于肌表,故发热恶寒,而以发热为主,肺卫失宣,风热之邪上攻咽喉,故咽喉肿痛,虽经治疗,表证已解,但湿热之邪未除,流注关节、肌肉、筋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湿热郁滞,故关节红肿热,屈伸不利;汗出、烦躁,便粘、溲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病证,应与痿证鉴别。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两者鉴别要点在于痹证必有肢体关节疼痛,而痿证一般无疼痛。

西医诊断依据:

(1)半月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2)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

(3)实验室检查:抗溶血性链球菌“O”阳性;血沉30mm/小时;类风湿因子阴性;X光片双膝关节正侧位未见异常。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要点有:①晨僵至少1小时,病程至少6周;②3个以上关节肿,至少6周;③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④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⑤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以上有4项即可诊断。而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其关节炎特点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少有关节畸形,关节外症状包括有明确链球菌感染史,发热、心脏炎、环形红斑;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

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

风湿热痹

西医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生石膏12g知母10g黄柏10g连翘15g桂枝12g防己15g杏仁10g薏苡仁30g滑石▲(单包)15g赤芍15g

服法:水煎服,日1剂,每次ml,每日2次。

调护:

(1)清淡饮食,忌食辛辣、肥甘。

(2)避风湿热邪。

(3)注意休息。

西医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2~4周。

(2)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青霉素。

试题编号02

钱某,男,60岁,已婚,退休,于年3月31日就诊。

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伴头晕,无言语不利及肢体活动障碍,时测血压高于正常值,其后上述症状间断出现,最高血压为/mmHg,多次测血压均高于正常值,遂口服降压药治疗,症状缓解,但头痛、头晕仍时有发作,平时血压控制不详。5天前因情绪激动而头痛、头晕加重。现症见: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发病以来,精神尚可,无发热、晕厥,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二便正常。既往无肝炎、结核、糖尿病史及药物过敏史。T:36.5℃,P:76次/分,R:17次/分,BP:/mmHg。一般情况可,头颅五官无异常,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6次/分,心律齐,心音无增强及减弱,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血尿便常规正常,血糖5.5mmol/L,心电图正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钱某,男,60岁,已婚,退休,于年3月31日就诊。

主诉:间断性头痛6年,加重5天。

现病史: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伴头晕,无言语不利及肢体活动障碍,时测血压高于正常值,其后上述症状间断出现,最高血压为/mmHg,多次测血压均高于正常值,遂口服降压药治疗,症状缓解,但头痛、头晕仍时有发作,平时血压控制不详。5天前因情绪激动而头痛、头晕加重。现症见: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面红口苦。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糖尿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其他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6.5℃,P:76次/分,R:17次/分,BP:/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查体合作。苔薄黄,脉弦有力。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血、尿、大便常规正常,血糖5.5mmol/L,心电图正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面红口苦等,可诊断为头痛。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等,辨为肝阳上亢证。

病因病机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亢盛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应与眩晕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头痛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而眩晕则以内伤为主;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西医诊断依据:

(1)间断性头痛6年,加重5天。

(2)查体:心率76次/分,律齐,BP:/mmHg。

(3)血尿便常规正常,血糖5.5mmol/L,心电图正常。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肾脏疾病和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此病人无泌尿系统病征或肾功能损害;无内分泌、代谢功能障碍病征;腹部和腰背部未闻及血管杂音,故可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多伴有心动过速、剧烈头痛、呕吐,历时数分或数天,一般降压药物治疗无效,发作间歇血压可正常,超声、CT、磁共振可以确诊。亦不难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头痛

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钩藤12g生石决明15g牛膝12g桑寄生12g杜仲10g栀子15g黄芩15g珍珠母15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ml,每日2次。

调护:调畅情志;饮食宜清淡,忌油腻;戒烟酒。

西医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

(2)降压药物治疗: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90mmHg。本病可采用两种降压药联合的治疗方案。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与ACEI或ARB;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与ACEI或ARB。

试题编号03

一般资料:刘某,男,63岁,已婚,退休,于年11月20日就诊。

患者有慢支肺气肿病史20年。近5年,每年冬季易复发,每次发作时喘促气急,端坐呼吸,不能平卧。3天前,喘逆不止,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大汗出,烦躁,遂由家属陪同来就诊。现症见:喘逆不止,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心慌动悸,烦躁不安,汗出如珠,肢冷。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5.8℃,P:次/分,R:35次/分,BP:88/50mmHg。神志清,面青唇紫,强迫体位,急性病容。端坐呼吸,呼气延长,鼻煽,四肢湿冷,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次/分,律齐,肝颈静脉回流征(+),肝大肿下一指,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指凹性水肿。舌淡暗,脉浮。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刘某,男,63岁,已婚,退休,于年11月20日就诊。

主诉:喘逆不止,呼吸困难3天。

现病史:患者于近5年来,每到冬季易发喘促气急,端坐呼吸,不能平卧。3天前,喘逆不止,张口抬肩,大汗,烦躁,喉间有痰,色黄,不易咳出,遂由家属陪同来就诊。现症见:喘逆不止,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心慌动悸,烦躁不安,汗出如珠,肢冷,双下肢水肿。

既往史:慢支肺气肿病史20年,无其他病史及传染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T:35.8℃,P:次/分,R:35次/分,BP:88/50mmHg。

神志清,面青唇紫,形体适中,强迫体位,急性病容。舌淡暗,脉浮。端坐呼吸,呼气延长,鼻煽,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双肺均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颈静脉回流征(+),肝大肋下一指,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四肢湿冷,双下肢指凹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喘逆不止,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心慌动悸,烦躁不安等,中医诊断为喘证。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喘逆不止,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心慌动悸,烦躁不安,汗出如珠,肢冷,双下肢水肿,舌质淡暗,脉浮,辨为肺气欲绝、心肾阳虚之正虚喘脱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咳喘多年,肺气已虚,渐至肾不纳气故喘逆不止,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肾虚不能蒸化水液则水饮内停,双下肢水肿;水气凌心则心慌动悸,烦躁不安;心肾阳气欲脱,故汗出如珠,肢冷;舌质淡暗、脉浮为心肾阳气欲脱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应与哮病鉴别。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西医诊断依据:

(1)慢支肺气肿病史20年。

(2)临床表现:喘逆不止,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张口抬肩,心慌动悸,烦躁不安,汗出如珠,肢冷。

(3)查体:T:35.8℃,P:次/分,R:35次/分,BP:88/50mmHg。面青唇紫,端坐呼吸,鼻煽,颈静脉怒张,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次/分,律齐,肝颈静脉回流征(+),肝大肋下一指,腹部无移动性浊音,四肢湿冷,双下肢指凹性水肿。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冠心病鉴别。冠心病有典型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电图表现,若有左心衰发作史、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则更有助于鉴别。体检、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呈左心室肥厚为主的征象,可资鉴别。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应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体格检查和有关的心、肺功能检查加以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喘证

正虚喘脱

西医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2.肺源性心脏病

心功能不全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人参6g附子6g黄芪20g炙甘草10g山茱萸10g冬虫夏草6g五味子10g蛤蚧1条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调护:避风寒,防外感,慎劳作。

西医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

(2)氧疗。

(3)控制心衰:可适当选用利尿药、正性肌力药或血管扩张药。

(4)控制心律失常:一般经过抗感染、吸氧后可消失。

(5)抗凝治疗: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防止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

(6)加强护理工作:心肺功能的监测,翻身、拍背,改善通气。

试题编号04

李某,女,20岁,未婚,于年8月12日就诊。

患者于1周前感冒后出现晨起颜面浮肿,自服感冒药(具体用药不详),未系统检查及治疗,近3日症状加重,故来诊。现症见:颜面及双下肢浮肿,乏力,纳差,微恶风寒,咽喉疼痛,偶有咳嗽,尿少色黄。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查体:T:38.4℃,P:94次/分,R:20次/分,BP:/8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面色略红,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增大,无黄疸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尿常规示:红细胞(++),尿蛋白(++),颗粒管型(+),血常规无异常发现。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李某,女,20岁,未婚,于年8月12日就诊。

主诉:颜面浮肿1周,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感冒后出现晨起颜面浮肿,自服感冒药(具体用药不详),未系统检查及治疗,因近2日症状加重,故来诊。现症见:颜面及双下肢浮肿,乏力,纳差,微恶风寒,咽喉疼痛,偶有咳嗽,尿少色黄。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8.4℃,P:94次/分,R:20次/分,BP:/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精神不振,查体合作。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面色略红,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双下肢水肿,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示:红细胞(++),尿蛋白(++),颗粒管型(+),血常规无异常发现。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表现为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尿少色黄,伴乏力,纳差,微恶风寒,咽喉疼痛,偶有咳嗽,故可诊断为水肿。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表现为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尿少色黄,伴乏力,纳差,微恶风寒,咽喉疼痛,偶有咳嗽,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辨为风水相搏证。

病因病机分析:风邪外袭,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肺失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故尿少色黄;卫表失和,故见微恶风寒,风热上攻则见咽喉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均为风热在表,水湿内停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病证,应与鼓胀鉴别。本病患者主症为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而无腹部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等鼓胀的特征性表现,故可与鼓胀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

(2)临床症状: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尿少色黄,伴乏力,微恶风寒,咽喉疼痛,偶有咳嗽。

(3)体征:面色略红,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增大。

(4)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红细胞(++),尿蛋白(++),颗粒管型(+)。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鉴别。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多早期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急剧恶化。重症急性肾小球肾炎呈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者与该病相鉴别困难时,应及时作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诊断:

中医诊断:水肿

风水相搏

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防风12g白术15g茯苓12g车前子▲(单包)20g浮萍12g泽泻12g黄芩12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ml,每日2次。

调护:避风寒,慎起居,忌食辛辣。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低盐饮食,明显少尿者尚需限制液体入量。

(2)治疗感染灶:首选青霉素。

(3)对症治疗:可酌情使用常规剂量利尿剂。

试题编号05

孙某,男,30岁,工人,于年9月1日就诊。

患者1年前出现排尿困难,有时点滴而出,若劳累及食肥甘辛辣食物则上述症状加重,伴有遗精及性功能减退。辗转治疗效不著,遂来诊。现症见:排尿困难,伴尿道灼热痒痛,时有白色黏液流出,小腹胀满,口干苦、不思饮食,睡眠欠佳。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T:36.4℃,P:81次/分,R:18次/分,BP:/75mmHg。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细。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10个以上/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少量,上皮细胞(+++),细菌培养有白色葡萄球菌生长,凝固酶阳性。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嗜烟酒。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孙某,男,30岁,工人,于年9月1日就诊。

主诉:排尿困难1年。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排尿困难,有时点滴而出,若劳累及食肥甘辛辣食物则上述症状加重,伴有遗精及性功能减退。辗转治疗效不著,遂来诊。现症见:排尿困难,伴尿道灼热痒痛,时有白色黏液流出,小腹胀满,口干苦,不思饮食,睡眠欠佳。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平素喜食肥甘,嗜烟酒。

体格检查:T:36.4℃,P:81次/分,R:18次/分,BP:/75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查体合作。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细。全身皮肤无黄染,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1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10个以上/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少量,上皮细胞(+++),细菌培养有白色葡萄球菌生长,凝固酶阳性。

辨证辨病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排尿困难,伴尿道灼热痒痛,时有白色黏液流出,小腹胀满等,中医诊断为癃闭。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排尿困难,伴尿道灼热痒痛,时有白色黏液流出,小腹胀满,口干苦,不思饮食,睡眠欠佳,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细等,辨为膀胱湿热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嗜烟酒辛辣之品,酿湿生热,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故排尿困难,小腹胀满;热灼尿道则尿道灼热痒痛;湿热阻滞中焦,故口干苦,不思饮食;热扰心神则睡眠欠佳;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细为湿热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应与淋证鉴别。癃闭与淋证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症状。但癃闭无尿道刺激,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每日排尿量正常。

西医诊断依据:

(1)青年男性,排尿困难1年,伴尿道灼热痒痛,时有白色黏液流出,小腹胀满。

(2)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10个以上/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少量,上皮细胞(+++),细菌培养有白色葡萄球菌生长,凝固酶阳性。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鉴别。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多见于老年人,多见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合并感染可有尿急,尿痛,镜下血尿,直肠指诊示前列腺体积增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表面光滑,质韧或中等硬度,B超可见形态、结构、大小的变化。而本病多见于青壮年,虽有排尿困难,但有不尽之感,并伴有性功能的减退,前列腺液检查有助于确诊。二者不难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癃闭

膀胱湿热

西医诊断:慢性前列腺炎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药:八正散加减

黄柏12g山栀12g大黄9g滑石▲(包)20g瞿麦15g扁蓄15g茯苓12g泽泻12g车前子▲(包)20g

服法:水煎服,日1剂,每次ml,每日2次。

调护:忌食辛辣,谨防劳累,调畅情志。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忌酒、咖啡及酸辣食物;作前列腺按摩,每周1次,有规律的性生活;理疗和热水坐浴。

(2)药物治疗:可选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

试题编号06

张某,男,35岁,干部,年12月8日就诊。

患者6天前由于受凉引起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等,T:38.1℃,自服感冒清热冲剂、白加黑感冒片等症状有所缓解,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逐渐消失。但今晨起咳嗽,咳痰,胸骨后灼痛,时感喘息,故来院就诊。现症见:咳嗽频作,吐少量白黏痰,胸痛,咽喉干痛,时感喘息,食欲差,二便调。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7.3℃,P:88次/分,R:21次/分,BP:/80mmHg,急性病容,咽部略红,双扁桃体无肿大。心率88次/分,律齐,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舌苔薄白,脉浮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7.6×10▲9/L,N:51%,L:49%。尿常规正常。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张某,男,35岁,干部,年12月8日就诊。

主诉:咳嗽、咳痰1天。

现病史:患者6天前由于受凉引起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等,T:38.1℃,自服感冒清热冲剂、白加黑感冒片等症状有所缓解,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逐渐消失。但今晨起咳嗽,咳痰,胸骨后灼痛,时感喘息,故来院就诊。现症见:咳嗽频作,吐少量白黏痰,胸痛,咽喉干痛,时感喘息,食欲差,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未到过疫区,近期未接触过发热病人,未接触家禽及其他宠物。

体格检查:T:37.3℃,P:88次/分,R:21次/分,BP:/80mmHg。

神志清楚,急性病容。舌苔薄白,脉浮紧。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略红,双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叩鼓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血WBC:7.6×10▲9/L,N:51%,L:49%。尿常规正常。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咳嗽频作,吐少量白黏痰,胸痛,咽喉干痛等,中医诊断为咳嗽。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咳嗽频作,吐少量白黏痰,胸痛,咽喉干痛,时感喘息,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辨为风寒燥邪袭肺证。

病因病机分析:时下正值秋末冬初,秋燥犹存,风寒渐盛,风寒燥邪袭肺,肺失宣降,故咳嗽频作,时感喘息;燥邪灼津为痰,则吐少量白黏痰;燥邪伤肺则胸痛,咽喉干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燥邪袭表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咳嗽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咳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应与感冒鉴别。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导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本病以咳嗽、咳痰为主,又有胸痛、喘息,虽几天前曾患感冒但外感症状多已消失,故诊断为咳嗽而不诊断为感冒。

西医诊断依据:

1.咳嗽频作,吐少量白黏痰,胸痛,咽喉干痛,时感喘息。

2.查体:急性病容,咽部略红,双扁桃体无肿大。心率88次/分,律齐,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7.6×10▲9/L,N:51%,L:49%。尿常规正常。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大叶性肺炎鉴别。二者均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但急性支气管炎以刺激性咳嗽、咳痰为特点,或有喘息、发热,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可增高,肺部X线片正常或肺纹理增粗;大叶性肺炎典型症状为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咯铁锈样痰,查体可见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局部叩浊音,语颤增强,可闻管状呼吸音及湿啰音,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肺部X线片呈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呈叶、段分布。

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

风寒燥邪袭肺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治法:疏风散寒,润肺止咳

方药:止嗽散加减

桔梗9g紫苑9g百部6g荆芥6g前胡6g杏仁3g陈皮6g生甘草6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ml,日服2次。

调护:避风寒,防外感。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保暖,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祛痰药:可选用急支糖浆或必嗽平。

(3)解痉平喘药:可选氨茶碱、舒喘灵等。

(4)氧疗:如有呼吸困难可吸氧。

(5)如合并细菌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试题编号07

刘某,女,41岁,已婚,干部,于年1月8日就诊。

患者2天前在外就餐食油腻后出现右胁阵发性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曾服用“维生素B6”、“越鞠保和丸”,无明显好转,遂前来就诊。现症见:右胁肋疼痛,伴后背疼痛,口苦咽干,恶心,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及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平素喜食辛辣厚味。T:37.3℃,P:80次/分,R:18次/分,BP:/8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墨菲征(+),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血常规WBC:12.0×10▲9/L,中性75%,淋巴23%。B超示:胆囊壁增厚。肝功能正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刘某,女,41岁,已婚,干部,于年1月8日就诊。

主诉:右胁发作性疼痛3天。

现病史:3天前在外就餐食油腻后出现右胁阵发性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曾服用“维生素B6”、“越鞠保和丸”,无明显好转,遂前来就诊。现症见:右胁肋疼痛,伴后背疼痛,口苦咽干,恶心,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及结核病史。

过敏史:未发现。

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7.3℃,P:80次/分,R:18次/分,BP:/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合作,自动体位。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墨菲征(+),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12.0×10▲9/L,中性75%,淋巴23%。肝功能正常。B超示:胆囊壁增厚。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患者表现为右胁肋疼痛,伴后背疼痛,口苦咽干,恶心,纳呆等,故可诊断为胁痛。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右胁肋疼痛,伴后背疼痛,口苦咽干,恶心,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等,辨为肝胆湿热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长期食用辛辣厚味之品,酿湿生热,湿热郁于肝胆,失于疏泄,气阻络痹,故右胁痛连背;胆汁上泛于口,故口苦;湿热中阻,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运化失调,故恶心、纳呆;热邪伤津,故小便黄赤;湿热阻滞大肠,故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肝胆湿热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应与悬饮鉴别。悬饮病位主要在肺,本病患者有进食油腻食物的诱因,且无咳嗽、咳痰、患侧肋间饱满等悬饮症状,故可与悬饮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右胁发作性疼痛2天,且与进食油腻食物有关。

(2)查体:墨菲征(+)。

(3)实验室检查:血WBC:12.0×10▲9/L,中性75%,淋巴23%。肝功能正常。B超示:胆囊壁增厚。

西医鉴别诊断:急性胆囊炎易误诊为高位急性阑尾炎。前者的疼痛在右上腹部,而后者在右腰部或右下腹上方,且急性胆囊炎在肋缘下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并有胆囊触痛征,可与阑尾炎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胁痛

肝胆湿热

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栀子12g黄芩12g通草12g泽泻15g车前草15g川楝子12g青皮6g郁金12g茵陈15g金钱草15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ml,每日2次。

调护:调畅情志,忌辛辣油腻。

西医治疗原则:

(1)饮食治疗:禁食,静脉补液及胃肠减压。

(2)控制感染:可选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3)解痉镇痛:可肌注阿托品。

试题编号08

张某,女性,58岁,已婚,干部,于年6月29日就诊。

患者于3周前,因感冒后而咳嗽,音哑,痰多而黏,不易咳出,痰色黄稠,每到夜间咳嗽加重,伴口干渴,头痛,汗出,恶风。医院治疗,静脉予抗生素(药名不详),治疗3天,不见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而来院。现症见:咳嗽,咳痰,痰黏难咳,痰多黄稠,每到夜间咳嗽加重,伴口干渴,音哑,头痛,汗出,恶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对青霉素有过敏史。查体:T:37.8℃,P:80次/分,R:21次/分,BP:/90mmHg。神清,形体肥胖,声音嘶哑,口唇干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0×10▲9/L,中性80%,淋巴20%,血沉5mm/小时,胸部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心电图正常。

参考答案

张某,女性,58岁,已婚,干部,于年6月29日就诊。

主诉:咳嗽、咳痰3周。

现病史:患者于3周前,因感冒诱发咳嗽,音哑,痰黏难咳,痰多黄稠,每到夜间咳嗽加重,伴口干渴,头痛,汗出,恶风。医院就诊,经用抗生素(药名不详)3天,不见缓解,故来就诊。现症见:咳嗽,咳痰,痰黏难咳,痰多黄稠,每到夜间咳嗽加重,伴口干渴,音哑,头痛,汗出,恶风。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但用药不规律,无传染病史及糖尿病史。

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

其他情况: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T:37.8℃,P:80次/分,R:21次/分,BP:/90mmHg。

神清,形体肥胖,声音嘶哑,口唇干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粗糙,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0×10▲9/L,中性80%,淋巴20%,血沉5mm/小时,胸部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心电图正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声音嘶哑,痰黏难咳,痰多黄稠,于夜间加重等,可诊断为咳嗽。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声音嘶哑,痰黏难咳,痰多黄稠,于夜间加重,伴口干渴,头痛,汗出,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辨为风热犯肺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3周前患感冒,风热之邪未尽解,循经入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声音嘶哑;热邪灼津为痰则咳痰,痰黏难咳,痰多黄稠;风热之邪未尽入里,卫表失和故汗出,恶风,风热上扰则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为风热犯肺,肺有痰热之证。

中医病证鉴别: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证,应与喘证鉴别。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西医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咳嗽,咳痰,痰黏难咳,痰多黄稠,于夜间加重,口干渴,头痛等。

(2)体征:T:37.8℃,BP:/90mmHg,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0×10▲9/L,中性80%,淋巴20%。胸部X片示肺纹理增粗。

(4)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

西医鉴别诊断:首先必须把肺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区别开来。呼吸道感染虽有咳嗽、咳痰和发热等症状,但各有其特点,上下呼吸道感染无肺实质浸润,胸部X线检查可鉴别。其次需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

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

风热犯肺

西医诊断:1.肺炎

2.原发性高血压病1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10g菊花10g薄荷10g连翘10g前胡10g牛蒡子6g杏仁10g桔梗10g浙贝母10g枇杷叶10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每次ml。

调护:避风寒,忌辛辣。

西医治疗原则:

肺炎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进易消化食物,可给祛痰药物。

(2)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其次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高血压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增加运动。

(2)降压药物治疗: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90mmHg。本病可单独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RB或CCB。ACEI类最好不用。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试题编号09

张某,男,39岁,已婚,工人,于年1月10日就诊。

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当时血压/mmHg,服“尼群地平”、“天麻丸”后缓解,其间反复发作,未作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恶心、乏力、食欲不振,遂来诊。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纳呆,伴视物模糊。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平素喜食肥甘。T:36.2℃,P:81次/分,R:20次/分,BP:/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率81次/分,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张某,男,39岁,已婚,工人,于年1月10日就诊。

主诉: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

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当时血压/mmHg,服“尼群地平”、“天麻丸”后缓解,其间反复发作,未作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恶心,乏力,食欲不振,伴视物模糊。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纳呆,伴视物模糊。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6.2℃,P:81次/分,R:20次/分,BP:/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态偏胖,神清语利,查体合作。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1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伴视物模糊等临床表现,可诊断为眩晕。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视物模糊,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辨为痰湿中阻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复因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湿中阻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眩晕是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应与中风鉴别。本病患者以头晕、头重如蒙为主,并未仆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中风表现,故可与中风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由劳累诱发。

(2)查体:体态偏胖,血压/mmHg,心率81次/分,律齐。

(3)实验室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肾脏疾病和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此病人无泌尿系统病征或肾功能损害;无内分泌、代谢功能障碍病征;腹部和腰背部未闻及血管杂音,故可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多伴有心动过速、剧烈头痛、呕吐,历时数分或数天,一般降压药物治疗无效,发作间歇血压可正常,超声、CT、磁共振可以确诊,亦不难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

痰湿中阻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5g陈皮12g白术15g苡仁20g天麻15g茯苓12g竹茹12g郁金12g大枣6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ml,每日2次。

调护:调畅情志,忌生冷油腻。

西医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

(2)降压药物治疗: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90mmHg。本病可采用两种降压药联合的治疗方案,如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与ACEI或ARB;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与ACEI或ARB。

试题编号10

李某,女,20岁,学生,于1年7月21日就诊。

患者咽中似有物梗阻3周,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无痰,不咳,饮食无碍。医院查喉镜,未发现异物,仅见咽喉部轻度红肿,以抗炎药物治疗无显效,故来诊。患者诉因感情受阻后发病。现症见:咽中似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咳之不出,神情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大便黏腻,一日一行。既往无相似病史,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T:36.5℃,P:69次/分,R:18次/分,BP:/70mmHg。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舌红苔薄黄,脉弦。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李某,女,20岁,学生,于1年7月21日就诊。

主诉:自觉咽喉不畅3周。

现病史:患者自诉因感情受阻于三周前感觉咽喉不畅,自觉咽中似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医院查喉镜,未发现异物,仅见咽喉部轻度红肿,以抗炎药物治疗无显效,故来诊。现症见:咽中似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神情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大便黏腻,一日一行。

既往史:既往无相似病史,无肝炎、结核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

体格检查:T:36.5℃,P:69次/分,R:18次/分,BP:/70mmHg。

神清合作,发育正常,自动体位。舌红苔薄黄,脉弦。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喉部轻度红肿。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语颤音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率69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腹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咽中似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中医诊断为梅核气。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咽中似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神情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大便黏腻,一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脉弦等,辨为痰气郁结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感情受阻,气郁不舒故神情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气滞则津停为痰,痰阻于咽喉故咽中似有物梗阻;痰湿阻滞大肠,则大便黏腻;舌红苔薄黄,脉弦为气郁痰阻之征。

中医病证鉴别:梅核气是郁证的一种,以咽中似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为主要临床症状,应与虚火喉痹鉴别。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虽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虚火喉痹则多见于青中年男性,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西医诊断依据:

(1)自觉咽中似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

(2)纤维喉镜未发现异物,仅见咽喉部轻度红肿。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咽异感症鉴别。咽异感症无微痛感,无咳嗽;位置常在咽中线上或偏于一侧;吞咽饮食无碍;病期长的病人多伴有焦虑、急躁和紧张等精神症状;咽部检查无异常。

诊断:

中医诊断:梅核气

痰气郁结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厚朴10g紫苏10g半夏10g茯苓15g生姜6g瓜蒌15g黄连10g佛手10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调护:调畅情志,忌食辛辣。

西医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坚持户外活动,戒断烟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积极治疗鼻炎、气管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2)中医中药:桂林西瓜霜、草珊瑚含片等。

(3)局部治疗:单纯性咽炎常用复方硼砂溶液、呋喃西林溶液、2%硼酸液含漱,亦可含服碘喉片、薄荷喉片等;肥厚性咽炎除上述治疗外可用激光治疗,亦可用硝酸银冷冻或电凝固法治疗;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用2%碘甘油涂抹咽部,服用维生素A、B2、C、E。









































白癜风用药
怎样预防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zm.com/wahl/1392.html

当前时间: